Page 130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30
集体制与家户生产
2000:267)。 不过在具体的实践中,房的范围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因
素。 就时间尺度而言,在闽南地区,一般表现为“亲堂关系”的范围,所
谓“亲 堂 ” 关 系 一 般 指“同 祖 公 ” 的 人 , 即 追 溯 到 曾 祖 父 上 一 辈 的“祖
公”。 亲堂圈子不仅以谱系关系界定,在家族村落里还以地缘关系为纽
带,“同祖公”再往上一两代的关系为“同角落”(王铭铭,1997)。 也就是
说,一个村落大致属于同一个房份,在村队制度下,生产队就对应着某
个房支聚落。
由于生产队与历史上形成的血缘及地缘群体相互重叠, 因此集体
的生产决策实际上具有社会关系的基础。 不过,如果仅用生产队范围与
家族组织关系的重叠, 并不能解释为何在集体化之前未能快速在村落
发展的茶叶生计能够在集体化时期快速扩散。 这里面更为关键的作用
机制是生产队长的决策逻辑和行动伦理:一方面,在村队制度下,生产
队长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安排更多地照顾本角落的利益; 另一
方面,生产队作为国家与家户的中间层,生产队长扮演着居间的角色。
因此,在实际的生产安排中,干部的逻辑 12 与家长的逻辑其实是相互交
织的,也正是在这两种逻辑的交相作用下,茶叶生产得以在集体化时期
快速发展。 本节将以黄柏村第六生产队(即山后角落)的茶叶生产作为
案例对这一观察进行说明。
1. 茶园开发上的软硬兼施
安溪素来以茶闻名,黄柏村早期也有零星的茶产业,但拥有茶园的
少数人家基本上是村里最富裕的几户。 在传统上,制茶技术仅在家族内
部进行传授, 拥有制茶技术的家户大多属于角落内部家族关系最为紧
密的一支。 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民国时期一户人家因为有漳州和南洋
的亲属关系,所以能够把茶叶卖出去,一个茶季要有 5 件茶叶(1 件茶
叶 25 市斤)送到漳州,可保其一年生活无虞(访谈资料,210422 YMK)。
但其他人并没有这样的制茶技艺和市场通路, 因此茶产业并没有在村
庄广泛发展起来。当地茶叶产量的增多是从集体化时代开始的。山后角
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发展茶园,这与生产队长的决策密切相关。 当
时一位力主发展茶叶种植的生产队长告诉我, 他之所以决定搞茶园开
12. 虽然生产队长在制度上并非国家干部,但在田野调查中,曾经的生产队长在自我认知上
是干部身份,生产队员也将其视为不同于普通社员的干部。 这种干部身份通常意味着服从国
家指令和安排,因此本文将生产队长的一些逻辑称为干部逻辑。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