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25

社会·2023·3

           黄柏村下辖外黄柏、来清、白借、象卷、山后、大乾、土楼埕、招坑、八腰、
           净树后等 10 个角落。 在 1962—1982 年间,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体制下,这 10 个角落分别属于 10 个生产队,各自负责角落内的集体生
           产,其中山后角落尤为重视茶叶发展,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田野调查点。
           虽然这个角落一直有产茶的传统,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本区的茶
           叶产量很有限,只有两三户人家管理茶园和一户人家经营茶叶生意。 到
           了 20 世纪 70 年代,山后角落成为乡镇内产茶最多的地方,直到今天仍
           然是本乡从事茶叶生产较多的角落之一。                    3
               本文写作的材料主要来自笔者于 2021 年 4 月、7 月以及 2022 年 4
           月、6 月在福建省安溪县黄柏村的四次田野调查。 这四次调查总共对当
           地 14 位经历过集体化时期的村民进行了 23 次访谈, 其中包括 5 位生
           产队的干部和 9 位普通社员。 访谈涉及的内容包括个人的生命史,集体
           化之前村庄的茶产业状况,集体化时期茶叶的种植、管理、制作和买卖
           实践,集体化之后茶叶的产制情况及市场化过程,等等。 这些访谈材料
           构成了文章写作的基础。 除了访谈资料外,与茶产业相关的档案材料,
           尤其是安溪国营茶厂留下的档案和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在 20 世纪 80—
           90 年代对安溪籍涉茶华人华侨进行的口述史访谈资料,亦是文章写作
           的重要材料。

               四、 农商改造与技艺嬗变

               家族作为直接建基于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在传统上一直塑造着闽南
           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形态(郑振满,2009;陈支平,2010),在生产经营方面
           主要体现为技艺传承和市场通路均限于核心家族范围之内。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茶商家族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转化为纯粹的
           农民,经历了“去技艺化”的过程。 但这一轮技艺提取意外地在集体化的
           过程中,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成为掌握茶叶制作技艺的生产者。
               (一)宗亲控制与产制销一体化

               在二战前,安溪茶主要销往南洋地区,消费主体是闽粤两地的南洋
           华侨,因此又称侨销茶。 彼时,当地茶叶产销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农商一

           3. 这一案例在安溪并非特例, 许多传统的产茶村庄均存在经由集体化时期的生产安排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主要产茶区的发展历程,例如龙涓乡内灶村的半岭角落、长卿乡
           珍田村等。

           · 118·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