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21
社会·2023·3
开放后迅速发展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因此,在安溪茶产业的案例中,产
业发展具有深刻的集体制渊源。 这一现象值得追问,何种社会机制使得
集体化时期的制度安排和生产实践对当地的茶产业发展产生如此巨大
的促进作用? 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亦可回应集体制的具体作用机制如
何受到产业特性和地方传统制度调节的问题。
在此个案中,产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茶叶是一项高度技艺化的
劳作,技艺的掌握与扩散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这明显不同于其他的作物
(例如粮食作物主要依靠种子、肥料、基础设施等外部要素的改良和投
入),而地方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家族
文化根基极为深厚之上。 实际上,家族与生产技艺的传承是高度关联的,即
技艺传承和市场通路在传统上均限于核心家族范围之内。 因此,就集体
化时期的茶产业而言,更为具体的问题则包括:集体化时期的地方家族
组织是否存在以及以何种方式存在? 家族垄断的生产技艺在集体化时
期呈现为何种形态? 家族组织的变化及技艺垄断的改变如何塑造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地方茶产业的发展? 本文发现,集体化时期的村庄虽然
在形式上取消了家族组织, 但实际的生产组织即生产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
了传统家族组织和家户生产的逻辑。 一方面,这促使传统的农商家族广
泛遭遇“去技艺化”( diskilling),即通过国家的农商改造和技艺的再分配,集
体制打破了生产技艺在核心家族内部传承的垄断性及生产的专门化;另一
方面,又带来了面向广大社员的“再技艺化”(reskilling),即通过生产队长家
长式的生产安排,茶叶生产技艺扩散到更大范围的家户,这是分产到户
后家庭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 文献综述:集体制、地方性与家族组织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家试图用土地和经济的集体化替代家户
的生产经营,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但这一套现代化政策在何种程度上实
现了对地方传统的改造,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一些学者认为,
在集体化时期,正是集体逻辑对地方生产传统的完全替代使得集体化
得以实现及维持。 随着统购统销和计划生产制度的实施,国家垄断最重
要的农产品资源,赋予土地、产品和劳动等经济资源以国家特性,农民
的生产、生活都具有国家目标的属性,基层组织的行动主要围绕着完成
政府目标而展开(Shue,1980)。 集体生产和分配制度极大地重塑了农民
·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