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08

西方民主中的修辞两面性

                民主中生发,却又暗中破坏民主(蒂塔尼克,2014:133)。 韦伯不相信民
                主最纯粹的形式在人类事务中能够实现,即使在偶然的状况下实现,也
                只能以极不稳定的形式短暂存在。 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理性化趋势会为
                官僚治理创造条件,而人民大众将被置于一元化政府的支配下。 与其普
                遍化命题——对现代社会的诊断———并行的是, 韦伯还关注德国作为
                         —
                一个现代国家的命运。
                    韦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爆发后发表了大量与战争有
                关的著作,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韦伯对德国命运的思考存在一个从
                民族( nation)到国家(state)的转变。无论是在 19 世纪末弗莱堡的就职演
                讲还是在方法论文章《罗雪尔与柯尼斯》中,韦伯曾经的关注点是一个
                更加科学的民族概念( Lehne,2010)。 一战的到来促使他对民族国家产
                生了更具政治倾向的思考。 战争促使韦伯思考一个新概念“权力国家”
                (power鄄state),值得一提的是,他始终对“权力”持有积极的观点。 随着战
                事的发展, 韦伯越来越强调德国文化的生存以及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
                历 史 命 运 , 而 这 需 要 一 个 更 有 权 力 的 国 家 (state) 概 念 来 提 供 支 持
                ( Lehne,2010)。 如何将德国塑造成一个能够承担起历史责任的权力国
                家呢?参照刚通过《选举法》的英国经验,韦伯认为一个更加民主的政治
                形式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团结和受支持的国家,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因
                此,韦伯对民主化国家的期待背后是他对一战后德国陷入窘境的观察。
                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 韦伯意识到当时的德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面临
                两个考验:一方面,官僚机构通过行政保密越来越独立于民众,离民主
                化越来越远;另一方面,试图运作官僚机构的政党领袖往往又是“煽动
                者”,他们作为“职业政治家”并不关注公共利益(Fitzi,2009)。
                    韦伯曾寄希望于一个有效发挥职能的议会。 1918 年,韦伯仍然认为
                民主可以通过议会的程序成为现实,而无需借助全民公投的形式。 而到
                                           11
                了 1919 年,他认为情况已变, 议会在其看来成为“多数人意见”的专
                制, 而解决政客权力扩张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通过直选总统加强总统的
                权力。 总统应该被赋予强势的地位,来面对议会可能带来的危机。 总统
                的权力也被认为能够恢复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行(Fitzi,2009)。 一战给韦
                伯带来的经验是一种新的民主形式“领袖民主”(Führer demokratie),这

                11. 1918 年冬天发生了德国革命,导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政权被推翻,魏玛共
                和国建立。 同年 11 月 11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101·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