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90

工业遗产与地缘政治中的“东北接收”(1945—1948 年)

                    如前文所说,国民党在接收之初以政区规划战后东北,因而先行组
                建起区域内军政机构和九省行政班子。 与之相反,中共在东北早早建立
                起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军事组织系统, 而同级政权组织的建立则一波三
                折(范晓春,2011:41-43)。      56  政权建设的滞后与区域内战局变动迅速有
                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以动员为核心的根据地建设方案意在通过土地改
                革发动民众,以建立巩固的后方,支援战争。因此,中共在东北首先面对
                的组织难题是如何在“分散”的处境下实现有效的动员。
                    东北有别于以往根据地的两个特点对其接收而言至关重要: 一是
                东北身处国境地带,二是地域辽阔。 前者决定了中共可以选择邻近苏联
                的北部地区作为其战略后方,以土地改革动员群众,促进生产,以解兵
                粮之忧,这是中共的优势所在;而后者则决定了中共在军事处于守势的
                条件下,作战、土地改革和复工复产等皆要实行分散的策略。 而对东北
                的整体接收最终必须面对城市及其产业的治理问题,因此,搭建由“各
                自为战”向“区域配合”的转化机制是中共接管东北要克服的核心困难。
                    四平之战后,国民党在军事上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于
                1946 年 10 月倾其东北主力军约十万人分三路作战,中共部队在南部的
                处境岌岌可危,是否要放弃南部成为事关根据地建设全局的战略议题。
                在南部部队意见分歧愈演愈烈之际,东北局决定成立“南满”分局并由
                陈云主持工作。 12 月初到任后,陈云先是在“七道江会议”上以战略重
                要性说服南部部队(彭嘉庆,1982);随后,在 1947 年 4 月 2 日致高岗的
                信中,陈云指出,“八年抗战,敌对我军基本取守势,我军协同的需要不
                是很大;十年内战时,各战略区既无配合的可能,更无此习惯;今日之内


                (接上页)  彭真在主持 25 日东北局会议时, 向中共中央提议了与之有所出入的人事安
                排。 由此,中共中央意识到林、彭二人对东北局的人事调整存在分歧。 6 月 16 日,在由刘少
                奇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对东北局人事调整的电报中,拟定林彪为东北局书记、
                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 在 6
                月 24 日东北局内部讨论后 ,罗荣桓 因病休 养,暂不分 配工作 。 详见:《彭 真传》编 写组,
                2002:33;2012:445-446。
                56. 尽管中共的部队和干部在 1945 年 9 月就挺进东北, 但直到 1946 年 8 月才建立起东
                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10 月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由林枫任主席。 根据林枫(1948)所
                写的《东北人民政府三年总结》,中共前三年在东北的政权领导工作主要分散在各地,而
                                                                        —
                其基本任务为支援战争、土地改革、财经建设等。 而东北大区的最高政权机关——东北
                人民政府———则迟至 1949 年 8 月才由东北行政委员会改组和选举而成。

                                                                          · 83 ·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