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82
工业遗产与地缘政治中的“东北接收”(1945—1948 年)
向农村和中小城市, 沿袭以往的根据地路线, 进行土地改革和支援作
战。 在这个地缘政治空间下,两党在实地接收中的政治能动性则更明确
地取决于各自组织体制的发挥。而正是上述“不得已”的选择,成为两个
截然不同的东北经营战略的转折点。
四、 从政区到战区:国民党城市路线的挫败
如前所述, 日据时代的体制遗产是未能实现的政区构造和相对成
功的工业区建设的结合,国民党的接收筹划始于一个二元的结构,理应
顺利地与之对接, 但在地缘政治之下仅能以接收工业区的方案继续推
进。 然而,以占据铁路线及城市大工业为目标的接收方案恰恰在此后被
放大成软肋,在区域秩序混乱的情况下难以维续。 随着美苏两国在地缘
政治中相继退出,东北再次沦为战区,国民党组织内部军事挤兑经济,
最终以工业接收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方案走向失败。
(一)条块与悬浮:国民党接收的组织与人事
东北光复后,国民党特设东北行营统管区域的接收事务,下设政治
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分别由熊式辉和张嘉璈任主任。 39 政治委员会的
人员构成主要是东北籍的随迁军政要员和熊式辉主政江西时手下主管
民政的官僚,而经济委员会则由行政院各部委任的特派员组成。 因局势
复杂, 外交事务由蒋经国担任外交部特派员, 其虽在建制上直属行政
院,但实际上与熊式辉、张嘉璈一道作为东北区域内外交、军政、经济的
实际负责人。 40
从接收机构的人事安排来看,区域最高负责人由蒋介石直接任命,
负责与驻留东北的苏军交涉接收事务,表面上具备便宜行事的空间。 与
此同时,政治、经济委员会的人员则由国民政府行政院选派,以技术官
39. 政治委员会下设 12 个单位———民政处、财政处、教育处、土地处、卫生处、社会处、司
法行政处、宣传处 、会计处 、总务处 、人事室 、调查研 究委员 会。 经济 委员会 设 14 个单
位———交通事业处、工矿事业处、金融处、商务处、农林处、田粮处、水利处、合作事业管
理室、财务处、会计处、总务处、人事室、调查设 计委员 会与经 济法规审 核委员 会(黄家
廉,2010:13)。
40. 东北行营在与苏联交涉时虽然享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无最终决定权,事事需要
考虑蒋介石及行政院相关高层的意见(如当时的行政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 这
种情况与中共东北局的情况有所不同, 此差别也导致了国共两党接收东北和处理相关
事务的水平、各自的应变能力以及实现意图的能力有所区别,这在后续的讨论中会体现
得更清楚。
·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