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79
社会·2023·2
部队进入东北后,因国民党精锐部队远在西南,无法迅速北上,初期的形
势非常有利。 但在中共干部和部队大规模向东北集结的同时,国民党联
合美国以中苏条约向苏联施压,在此局面下,苏联一改先前的“放任”态
度,于11 月底强硬要求中共部队限时撤出所有的大城市及铁路沿线。
苏联态度的转变即是中共面对合法性压力的体现。 对此,身处东北
的中共干部并未迅速达成一致,而是存在两种意见:以彭真、李立三为
领导的政工干部力主继续坚守南部,即便不能接收城市,已集结的大批
部队也可围绕铁路线展开斗争;而以林彪、黄克诚为代表的军事干部则
主张率先在农村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 以便为军事作战提供有力的后
方支持(孟醒,2013:12)。
上述分歧或许可以归结为革命时期党内就长期存在的农村与城市
31
路线的争论, 但考虑到战后东北的具体环境以及党内在中共七大上
对此区域的设想已达成一致, 那么这种差异就更应理解为由地缘政治
的迅速变化引发的对东北形势判断上的差异。 以彭真为代表的路线实
际上是对中共七大所确立方针的延续, 即接收东北最具价值的大城市
及铁路沿线,而曾克林等带回延安的“东北形势大好”的消息,无疑强化
了中共中央对占领东北的信心。 32 然而,相较于彭真和陈云等人于 9 月
(接上页) 各中央局发出通报,并电告毛泽东。 毛泽东于 1945 年 10 月 11 日由重庆返回
延安听取中央书记处汇报后,于 16 日电示彭真将“令林彪急至沈阳助你指挥”,并于 19
日再次电示东北局:“我党方针是集中火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坚决拒止蒋军登
陆 及 歼 灭 其 一 切 可 能 的 进 攻 …… 掌 握 全 东 北 , 放 弃 过 去 分 散 的 方 针 ”(转 引 自 刘 统 ,
2017:40)。
31. 关于东北局内部争论的具体细节可参考钟延麟(2016)的研究。 实际上,造成这种分
歧的因素颇多,如彭真、李立三和林彪、黄克诚等人在革命时期的任职经历、革命活动区
域(红区 或白区)、长期执 掌的部 门(政 工 还 是 军 队)、 从 事 革 命 工 作 的 特 点(敌 前 或 敌
后)、个人的出身及教育经历等差异。 对此,要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提醒,但因篇幅所限,此
处难以展开讨论。
32. 据《彭真年谱:1902—1997(上卷)》记录,1945 年 9 月 16 日,彭真同陈云、伍修权、叶
季壮、段子俊、莫春和、贝鲁罗索夫、曾克林及翻译谢德明乘前往延安的苏联飞机飞抵山
海关机场;次日,同陈云、伍修权等从山海关乘火车去沈阳,途径锦州市短暂考察并听取
汇报;9 月 18 日,同陈云、伍修权等到达沈阳。 9 月 19 日(抵达沈阳次日),彭真主持召开
东北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力争控制东北及热、察两
省”的方针部署,并初步确定东北局的任务:力争控制全东北,组织部队接管城市,控制
交通线,迎接中共中央从各路派往东北的大批部队和干部,准备抗击国民党武装抢占东
北(《彭真传》编写组,2002:282-283)。
·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