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75
社会·2023·2
国民党的接收方案最初有两条线索: 一是以主权问题为核心的行
政接收,即把长期被殖民的东北在行政规划上予以重新安置,重新将其
纳入国家体制中;二是基于东北的开发史而制定的经济接收,即以复员
为目标,尽量完整接收日本在东北建成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利于战后国
力的巩固。 20 东北行营是国民党设在“前方”的接收代理人,统管区域内
军政、经济、外交事务(见表 1)。 21 在接收之初,国民党高层对于接收东
北所牵涉的地缘政治局势有清楚的认识, 但对如何作为主权国家完成
接收则迟迟没有定见。
表 1: 国 民 党 接 收 东 北 的 组 织 体 制
东北行营(块) 行政院(条) 国防最高委员会
军政 熊式辉(行营主任,兼政治委员会主任) 宋子文(行政院长)
经济 张嘉璈(经济委员会主任) 孙越崎(经济部资委会) 蒋介石(委员长)
外交 蒋经国(外交部特派员) 王世杰(外交部长)
行政接收需要军事力量的配合, 如何把部队送到东北是国民党面
临的最紧迫问题。 然而, 东北光复时国民党精锐部队仍在西南一线作
战,未能及时北上。 自 1945 年 10 月开始,熊式辉等人与苏方几次协商
20. 行政接收以“重划省区”和组建政府班子为核心内容。 伪满洲国建立前,东北地区以
四省为基本行政建制。 日据时期,为方便榨取资源和巩固殖民统治,日伪政府曾将辽、
吉、黑、热四省划为十九省。 对此,国民党以“东北九省”重作规划 ,意在通过将东北重新
纳入与关内一体的行政体制中,凸显“主权”复归的涵义。“复员”则与动员相对,指的是
“国家之全部或一部,从战时状态归还为平时状态,其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各项”。 战后中国的经济复员,因“战争在国境以内持久进行,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均遭破
坏,战区人民财产更受严重损失”,显然更为复杂。 国民党政府早在 1944 年就于中央设
计局之下设立东北调查委员会,调查和搜集与东北相关的资料(余以澄 ,2019)。 行政院
经济部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复员计划纲要》,拟于和平的国际秩序下,以国际经济共同恢
复为前提,基于国家间的产业分工来实现复员的目标。 参见《东北新省区划分之说明》,
载于秦孝仪,1981;《甲:总述之(三)中国经济复员问题》,载于《战后经济复员问题》,1994 年,
“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内部资料。
21.“东北行营”的全称为军事委员长东北行营,其架构出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虽然
军事委员会在建制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在中华民国军政、训政以及二战期间,其重要
性和职责地位都凌驾于其他政府组织之上。 且该委员会虽然在名义上采取合议制,但实
际上由委员长统驭会务,享有极高的军事、行政、立法甚至司法决策权。 自 1932 年起,蒋
介石一直以此职务统领全国政务。 关于称该组织为“前方” 代理人, 在学者西村成雄
(2009)对国民党接收东北的分析中,他曾将“东北”和“关内”视作两个不同的政治空间,
本文则以“前方”( 即东北地区)和“后方”(即身居重庆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
指代不同的接收组织运作空间。
·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