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72
工业遗产与地缘政治中的“东北接收”(1945—1948 年)
12
生产分工而起的重工业区; 一方面以长春为中心,依靠铁路线由南向
北串连起旅顺、大连、丹东、奉天(今沈阳)、吉林、哈尔滨等核心城市。
依托铁路系统而兴的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 北部则是广袤的农村
及大量未开垦耕地。 13 出于发展重工业的基本目标,伪满当局对工业和
农业均实行统制,并在二者之间搭建了资本和劳动力输送的通道。 资本
的输送依靠的是农业的商品化,以粮食贸易为代表,而劳动力的输送则
主要依靠日本殖民当局的移民计划。 14 随着日本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国
境线一带的土地经历了新一轮的兼并。 日本在东北长达 14 年的“经
营”,最终形成了以农补工的区域内产业链条和城乡分割的基本区域形
态。 15
总的来看,“日满一体”和“东亚共荣”的观念在伪满洲国贯彻的 14
年间, 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现实要求使伪满始终没能脱离日本而获得单
独经营的空间。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伪满亟需转化为一个便于战时
12. 截止 1941 年,伪满 19 省中有 8 个重点发展工业区,每一个 工业区以一个 城市为中
心(姚永超,2015:202)。
13. 根据 1928 年日本对东北可耕面积的调查,辽宁省全部面积的 36%是可耕土地,而其
中 的 23.8% 已 经 耕 种 ; 吉 林 省 相 应 的 数 字 为 25.8% 和 14.4% , 黑 龙 江 则 为 15.7% 和
5.6%。 参见:《东北:统计观 察》,1929 年,《太平 洋问题》,第 888 页,转 引自琼斯,1959:
4。 据称,尽管在 1927 年,辽宁的可耕地还有 12.1%不曾利用,但是 2/3 的关内移民都北
上至吉、黑两省,“辽宁省作为一个农业移民的园地几乎已达到了饱和点,但东北还有大
量的未开垦面积, 可用与 20 世纪 20—30 年代同等规模的农业移民 来填补这些可利用
的土地”。 关于东北作为中国农民迁移出路的限度问题,参见:Grajdanzev,Manchuria as a
region of colonization,1946 年,《太平洋事务》,第 1 期,第 5—18 页,转引自琼斯,1959:5。
14. 日俄战争结束后,“满铁”就曾提出过移民计划,但收效甚微。 在伪满洲国建立时,关
东军就对移民问题有所筹划,随着 1934 年《满洲农业移民根本方策》的提出,大规模的
移民以开拓团的组织形式迁入东北地区,其中多数集中在北部国境线一带。 到伪满统治
末期,“充实国防”已成为移民的首要目标。 而随着二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太平
洋周边不稳定的动向加之北部国境的形势,促使日本当局提出“增加满洲军需品生产和
建设苏满国境要塞的任务”。 抗日战争的规模日趋扩大,而日占区又有庞大的劳动力需
要,二者导致入关的劳动力数量锐减。 因此,伪满政权出台《国内劳工招募紧急对策》,尝
试以强征的方式保证重工业用工,但并 未成功,遂将视线转移 到日本国内移民 上(满史
会,1988:456)。
15. 即由北部出口粮食,日殖当局从粮食运输和贸易中积累资本,转而投入由其统 制的
南部重工业中,推进产业开发。 从“1939 年‘满铁’货物收入情况”来 看 ,农 产品 收入 在
“满铁”运费收入中占四成。 货物运输的收益一方面转化为矿产工业资本的保证(填补矿
产品运输赤字),另一方面转用于扶植重工业及保证其利润(官用货物的赤字填补)。 也
就是说,东北重工业的发展是由东北的农业及农民支撑的(满史会,1988:455)。
·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