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74

工业遗产与地缘政治中的“东北接收”(1945—1948 年)

                但相较于美国坚持“有限援助”、 以政治谈判的方式介入国共关系(邹
                谠,2016), 苏联则把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作为与国共两党打交道
                的首要考量(沈志华,2013)。 因此,虽然国共两党夹在美苏之间,但苏联
                对战后接收的影响更具变动性和内生性。
                    综上,接收东北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日本殖民统治后的体制遗
                产,即东北作为工业区,其运转依靠的是统制经济下农工和城乡配合的
                机制;二是东北作为国共争夺的核心地带,同时也是地缘政治的前沿,
                苏联在东北地区的强势影响构 成 了 国共处 理 区 域 政治遗产的重 要 前
                提。 由此,接收东北从一开始既是对一国内政的整理,又受到不同力量
                的影响。
                    (三)在地缘政治中面对制度遗产:国共两党的反应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根据中国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
                约》,国民党作为中方的受降代表开赴东北进行战后接收。 与此同时,身
                处延安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将东北视作必争之地, 筹划调兵遣将
                北上,力争凭借地理上接近东北的优势,先国民党一步接收东北,以获
                得“背靠苏联”巩固的根据地,逐步向南发展。                    19  两党都希望凭借东北的
                工业遗产来夯实自身的实力,以便在此后的军事争夺中占得先机,进而
                为日后建政及工业化建设打下基础。 然而,苏联军队出兵东北后滞留铁
                路沿线及大城市的事实,率先对国共两党的接收构成了阻碍。 苏联因出
                兵东北而主张自身在东北战后重整上的优先地位 (杨奎松,1999:12-
                13),但“将东北划入势力范围”的目标又需要国民政府的配合以及美国
                的合作。 正是苏联在前期与国共交涉中摇摆不定的态度,使国共两党同
                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中。 如下文所说,两党在战后初期表现出的接收
                路线之分歧都是这一进退不定局面的证明。
                    1.“主权”与“复员”之间:国民党对地缘政治的回应

                (接上页)   兴。 这不仅是为建立战后的新秩序做准备, 而且是为了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
                荣。 ”(转引自邹谠,2016:29)概言之,以和平的方式建立统一、民主的中国,是美国对战后
                东北亚政治的基本构想。
                19. 关于中共“接收东北”的战略意图及其调整,可参见:金冲及,2006;《目前任务和战略
                部署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载于刘少奇,2018:371-372;《中央关于全力控制 东北
                拒止蒋军登陆着陆给东北局的指示 (1945 年 10 月 28 日)》、《中央关于东北的工作方针
                给东北局的指示(1945 年 11 月 19 日)》,载于中共中央档案馆,1991;《对满洲工作的几
                点意见》(1945 年 11 月 29、30 日),载于陈云,2015。

                                                                          · 67 ·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