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73
社会·2023·2
动员、为军事目标服务的体制。 经济统制将内外资本、关东军和技术官
僚综合在一起,使伪满洲国的体制更加单一化,并依靠军事力量和战争
目标而强制将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开发统一到国家体制的轨道里。 16 因
此,日据时代的工业遗产和军管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此种体制构成了战
后接收者必须面对的制度遗产。
(二)战后接收的地缘政治:东北作为美苏对峙的前沿
从表面上看, 战后接收东北是国共两党消化日俄殖民历史遗产的
过程,但这个过程又深受美苏对抗局面的制约。 理解此一时期地缘政治
格局的基本线索是考察在美苏对抗逐渐明晰化的局势下, 国共两党处
理对苏、 对美关系的态度与行动对其争夺东北会产生何种影响 (杨奎
松,1999;薛衔天、刘成元,2005;徐勇,2007;郝江东,2018)。
战后初期,美苏以避免再次卷入战争为前提,对战后东北亚地区的
控制权展开争夺。 但需要注意的是,两国各自在地缘利益上的牵扯程度
是不一致的:对苏联来说,东北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其核心关切
是主导东北重建,清理一切潜在的“反苏”因素是处理与国共两党以及
17
与美国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美国虽然先后协助国民党运兵关外和推
进国共在东北的政治谈判,但其首要利益在欧洲,加之已独占对战后日本
的处置权,因此美国以东北区域内的和平为底线而在国共之间调处,以制
衡苏联(杨奎松,1999:16;邹谠,2016:317-318)。 此外,尽管在战后初期,
美苏一致认为中国应成为统一的“大国”以确保东北亚的稳定和繁荣, 18
16. 因此,关东军及其下辖的警备系统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伪满统治后期,严格意义
上的统制,如大范围且迅速的粮食配给、人口移民等,仅依靠行政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必
须要借助军队和警察系统的力量。
17. 《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奠定战后东北基本政治格局的两个关键文
件。 前者由苏、美、英三方于 1945 年 2 月秘密签订,是同盟国就“苏联对日作战”一事对
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苏联明确提出要恢复日俄战争后在东北亚地区丢失的利益,
确保其在中长铁路和旅大港口的优先利益。 后者由苏联与国民政府于同年 8 月签订,可
视作对前者部分条款的具体化,其要点有三:一是确认国民党在法理上接收东北的正式
地位;二是中长铁路由中苏合办,共营共管;三是承认中国对旅大地区的行政权,但苏联
要求将大连作为贸易自由港,对 各国贸易及航运开放,不 承担军事任务,同时旅顺港口
由中苏共同作为海军根据地,仅供中苏两国军舰及商船使用。
18. 时任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在中国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
是采取共同行动,有效地进行战争。 第二个目标是在战争之中和战争之后,承认中国是大
国,她享有与强大的西方盟国———俄国、英国和美国———平等的地位并得到复 (转下页)
·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