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78
工业遗产与地缘政治中的“东北接收”(1945—1948 年)
其港口等内容公开,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苏浪潮。 加之美国积极协助
国民党空运部队至东北地区,苏军迫于压力撤离东北全境,其与国民党
的经济合作未能成事。
总的来看, 东北的战略重要性将战后中苏两国潜在的矛盾凸显出
来,并催化了国民党内部在接收方案上的分歧。 军队登陆和经济合作是
国民党与苏联交涉初期的两个核心事项,但“双重接收”的筹划在美苏
对抗的局面下彼此龃龉,不可能同步推进。 身处地缘政治前沿的东北行
营定位相当暧昧:名义上统管“前方”的军政和经济事务,实际上既要兼
顾身处“后方”的国民党高层的意见,又要与由行政院派驻的各部会代
表协同决策。 国民党军政体制间的竞争关系加深了美苏地缘竞争对接
收走向的影响,导致前方代理人始终徘徊在不同的接收方案之间,使得
理应迅速完成的战后接收难以推进。
2.“城市”还是“农村”:中国共产党对地缘政治的回应
战后初期, 东北复杂的地缘局势同样给中国共产党的接收带来挑
战。如前所述,国民党面对较大的主权压力,但相应地,中国共产党在当
时也面临着合法性的压力。 需要看到,在二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与苏联
之间的同盟关系并未形成。苏联在国共两党间“左右逢源”,引发了中共
中央东北局内部长达半年的根据地路线之争。
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 次日晨,百万苏军即从东、
北、 西三个方向进入东北。 中共中央迅速向各解放区武装部队发布命
令,派部队和干部北上。 此时,中共最关心的是部队在东北的发展前景
及苏军的态度,于 9 月初率先抵达的曾克林(1997:111-112)称,已从苏
军手中接管许多重要工厂及仓库,扩军迅速,而苏军仅占大城市和交通
要道,可派大量军队及干部配合接管中小城市及乡村。 9 月中旬,中共
中央在听取汇报后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并迅速成
29
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统管东北接收的全部事宜,由彭真任书记, 前往山
东途中的林彪也转赴东北,统一领导军事工作,并“将原本计划从延安
等地派到中南华东的部队和干部一律改派至东北, 并准备从各解放区
抽调十万主力部队和两万干部到东北”(曾克林,1997:114)。 30 共产党
29. 第一批受任命的东北局委员除彭真外,还有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
30. 在中共部队最先抵达东北时,毛泽东、周恩来正在重庆与国民 党进行 谈判,延安 由
刘少奇主持工作。 刘少奇听取汇报后,认为中共在东北“大有可为”,立刻给 (转下页)
·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