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80
工业遗产与地缘政治中的“东北接收”(1945—1948 年)
下旬直接由延安经山海关迅速抵达沈阳的路线,林彪、黄克诚等则从冀
中和苏北行军北上,分别于 10 月 29 日和 11 月 25 日抵达,行军途中的
见闻及抵达后的形势变化直接促使其主张放弃占领大城市。 33 花费近
一个月的时间才由延安抵达沈阳的高岗、 张闻天一行的态度或许可以
印证这一点。 34
不过,尽管中共中央于 1945 年 12 月发布由毛泽东起草的《建立巩
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文,指明东北局的工作方向是远离交通线的广大农
35
村, 但直到 1946 年 6 月四平战役后, 林彪才接替彭真担任东北局书
记,统领党政军事务,彭真则任东北局二把手。 而在 1946 年 7 月召开的
东北局扩大会议之后,东北局才彻底放弃铁路沿线及大城市,转入广大
农村地区开展剿匪、土地改革等工作。会议通过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
明确提出要“克服和战问题上的思想混乱”。 至此,东北局上下对于“军
事还是政治”和“城市还是农村”这两个问题给出了定论,接收东北初期
中共干部间的“路线之争”也告一段落。 36 这个接收路线分歧的解决对
中共接收东北的意义重大,本文将在第五部分予以专门讨论。
如此看来,国共两党在接收之初都明确受到了地缘政治的压力:国
民党作为中方的接收代表,在面对苏联拖延撤军和经济合作的要求时,
主权斗争的压力最终导致其与苏联关系的破裂; 而中共虽然凭借地理
33. 毛泽东在 10 月中旬电令林彪、萧劲光速往沈阳,二人在冀中接到命令后昼夜兼程赶
路,身边没有电台也未经过大的军区机关,半个月未与中央联系,10 月 29 日终于抵达沈
阳,而后林彪迅速受命前往锦州指挥作战(刘统,2017:41)。 黄克诚则在 9 月 23 日攻克
苏北淮安后,接到命令开赴东北,并于 28 日动身向山东进发,徒步行军两个月后,终于
在 11 月 25 日抵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 抵达东北后,部队本就十分疲劳,而黄克诚发现
此时东北的情况与 9 月份曾克林的报告所述已相距甚远(黄克诚,1994:193-196)。
34. 高岗、张闻天一行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于 10 月 22 日离开延安,并于 11 月 20 日抵
达沈阳,抵达当晚与陈云就东北形势进行了讨论。 基于对东北形势的研判,三人均表示
倾向于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刘英,2012:113-114)。
35. 这一指示是对 1945 年底由陈云主持起草的东北局向中共中央提出的 《对满洲工作
的几点意见》的回复。
36. 中共中央及东北局的负责人对这段历史的界定多有不同。有研究者指出,以林彪、高
岗、陈云为代表的东北局高层,多以“两条路线”来形容其与彭真、李立三等干部的分歧。
而在中共中央这边,毛泽东和刘少奇都主张不宜上升到不同路线之争(钟延麟,2016)。
本文以路线分歧来总结此阶段东北局内部的争论, 仅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接收前期中共
干部身处内外交困的局面,而非在党史研究中讨论中共内部“革命路线”“阶级路线”等
问题时所称的“路线分歧”。
· 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