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44
修身、成圣与革命:五四时期道德主义者的激进化
旧例,人不得呼耶和华三字。 老子亦分言之,盖不偏讳义。 ……
约翰曰,予人以生命者,灵也,而肉不与焉。(恽代英,1981:134)
置身牯岭租界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恽代英看到了文明的差异,感
叹我国儿童教育的呆板与过度保护。 山下的道德焦虑、困惑与自我苦斗
似乎一扫而光,在西方人打造的清平世界里他找到了答案。 随基督徒查经、
祷告的灵性体验将他引回王学, 他发现了二者在心理学效用上的可替
代性,认为可以用“省察”和“致良知”替代祷告,做最道德的非基督徒:
阳明致良知,其徒之发愤有为,颇近耶教,皆一恃上帝,一
恃良心也。 余亦将略采良知之说,以自成就。(恽代英,1981:139)
回武昌后不久,恽代英仿照青年会成立了以“互助助人”为宗旨的
“互助社”,每日报告自己改过助人、服务社会的成绩,进行批评与自我
批评。 1920 年,受北京“工读互助团”影响,互助社的成员陆续创办了利
群书社、利群毛巾厂、启明化工社等小实业。 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包惠僧眼中,启明化工社是争名夺利的都市中如“桃花源”一般的“奇
迹”,它所塑造的“风尚”与武汉这一商业城市的普遍“民情”泾渭分明:
路过龙王庙,忽然发现了奇迹。 这个没有香火没有住持的
破庙,向来是乞丐栖息之所,破烂与污秽是应有尽有的,我差
不多有一个多月没有到这里来,这个破庙变样了:乱草铲平,
瓦砾捡尽,庙门两厢虽然还是那样破烂,但是清净无哗,并没
有一个乞丐。 再看看庙门虚掩,左上方挂着一个崭新的招牌,
上面写着:“启明化学工业社”。 (包惠僧,1983:43)
恽代英是一个出生于城市的孩子, 他在武昌城度过了童年的大部
6
分时间。 1889 年,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恽代英祖父恽元复 因受张之
洞赏识,从家乡江苏武进举家迁至湖北,充任张之洞的幕僚。 可能是因
祖父的关系,他的父亲和叔叔基本以游幕为业,恽父曾在湖北各州县任
幕僚,民国后在各地盐税局工作。与武昌城隔长江相望的,是有“东方芝
加哥”之称的内地通商口岸大都会———汉口。 18、19 世纪繁华的汉口有
6. 《保存民矿收复利权以维公益案》中提到恽代英祖父,“光绪十六年(1890),汉阳官办
铁厂委员恽元复采买该山(兴国银山)锰矿,解厂化验,经邑绅石烷等承诺,雇工掘取,按
斤给价。 以后时停时办,虽去来无定,而宾主迭更。 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前阁督部堂张
文襄公奏准该官局改归盛大臣宣怀作为商办”(吴剑杰,1991:490)。 方志中也提到“丁酉
(1897) 恽元复 字伯初江苏阳湖县监生代理”担任知州(江苏古籍出版社选编,2001:463)。
·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