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205

社会·2023·2


               四、 教育知识的形成过程

               伯恩斯坦对日常知识和学校知识的讨论看重的是知识构型的客观
           化社会关系,可是,正如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所呈现的那样,
           教育知识不仅仅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社会基础, 同时也可能会受到社会
           政治原则的影响。 这对一门研究教育知识形成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意味着什么?
               我们已经谈到,涂尔干的集体表现理论体现了这样的视角:社会事
           实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因为知识结构与社会结构一样,是自成一类并
           相对自主的实在(陈涛,2019)。 知识的实在性要求我们不能再将知识还
           原为社会基础的特性,也不能再把教育知识简单地看作“当权者的知
           识”,而必须研究教育知识本身的构成规律。 在《教育知识的分类与架
           构》中,伯恩斯坦( Bernstein,2003a:10)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知识进行了细
           致讨论。他首先区分了两种课程形态:一种是基于“事物必须分开”原则
           的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同知识领域(学科或科目)之间的强分类,以
           及学校知识和学校知识之间的强架构, 另一种是基于“事物可以在一
           起”原则的课程,即弱分类、弱架构的课程。                   12
               伯恩斯坦(Bernstein,2003a:87、94)认为,知识分类原则受到具体情
           境下权力关系的影响,绝不是完全内在的,它反映了“权力分配”和“社
           会控制原则”。 伯恩斯坦发现,尽管涂尔干的“圣俗二分”预设了一个作
           为整体的实质性社会,但现实社会始终不是铁板一块。 知识传递不仅蕴
           含了具有合法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倡导一种社会的共同理想和
           发展目标,同时也是一项包含自我利益和冲突的事业,体现了不同利益
           群体的权力斗争。 不同知识分类体系也可能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识形
           态和文化偏见作用的结果。             13

           12.“分类”(classification)和“架构”(framing)是伯恩斯坦分析教育知识形态的核心概念。
           所谓“分类”,是指不同知识领域(如数学、语文、物理等)之间的边界及其强度,分类规则
           决定了课程的基本结构。 所谓“架构”,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等级关系,以及学
           校知识和日常知识的边界及其强度,架构规则决定了教学的基本结构。 值得关注的是,
           伯恩斯坦( Bernstein,2000:14,2003b:37、99-100)在后期的作品中拓展了分类的内涵,认
           为它不仅调控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边界,还调控了(课程方面)学校知识和日常知识的边
           界,这可能与前面讲到的英国“教学民粹主义”的改革有关。
           13. 参见伯恩斯坦(Bernstein,2003a,2003b)对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讨论。他       (转下页)


           · 198·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