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196

教育知识与圣俗二分:从涂尔干到伯恩斯坦

                     各种事物。 事物必须根据它们自己的原则被重新组织起来,从
                     而使得逻辑组织渐渐与社会组织区别开来, 变得更加自主。
                                                       (Durkheim,2015:515)
                    如何理解两者的差异? 伯恩斯坦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觉知到涂尔
                干“真正宏伟的洞见”? 这是本节将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一)涂尔干的“康德式视角”
                    最初,伯恩斯坦对涂尔干的理解在于后者拒绝了理性主义知识论,
                而把知识或范畴的起源归于社会,以至于“头脚倒置了康德”:
                         如果说马克思头脚倒置了黑格尔, 那么涂尔干则头脚倒
                     置了康德,因为无论是《原始分类》还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涂尔干都在试图将社会关系的结构化归结为基本思想范
                     畴的源头。 他提出了关于象征秩序的分类和架构与经验结构
                     化关系的一般问题。 ( Bernstein,1975:171)
                    涂尔干研 究 者 皮 克 林(Pickering,1984,2000:99-100)认 为 ,上 面 提
                到的两本书的研究焦点并不一致:《原始分类》 关注的是知识的表现形
                式如何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关注的
                是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如何可能的。 不同的社会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识
                形式以表征自身,但就知识内容而言,集体思想的“极端复杂性”使知识
                无限接近于事物本质,并使这些事物具有被理解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
                解 释 似 乎 过 分 夸 大 了 两 本 书 的 差 别 , 两 者 实 际 上 并 无 根 本 性 差 异
                ( Rawls,1996;Schmaus,1998)。 涂尔干和莫斯的研究并不仅仅关注“分类
                性概念”(classificatory concept),还包括“分类”这一基本概念范畴本身。
                事实上,两本书均关注集体表现的社会起源、性质和构成方式,毕竟《原
                始分类》最初的副标题就是“集体表现之研究”( Schmaus,1998:180)。
                    正如《原始分类》开篇所指出的那样,涂尔干的集体表现理论关注
                的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等级秩序到底是从哪里找
                到的”( Durkheim and Mauss,1970:5)。 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出版后
                不久的书评中,涂尔干( Durkheim,2005)再次重申了这一议题。 涂尔干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如何克服先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方
                面的矛盾。他认为,与经验主义者相比,理性主义者更尊重事实,因为后
                者“并不认为范畴或知识与我们的情感表现一样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的,
                两者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没有系统地使这些范畴变得贫乏,并清


                                                                          · 189·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