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社会》2023年第2期
P. 166

从臣民到市民:韦伯著作中的城市类型学、城市的动态演变与非正当性支配研究

                体代表着一种“无国家观念”,这意味着多元主义与权力分散的宪政主
                义,“无国家观念”被“国家观念”所取代是现代国家起源的路径之一。                              15
                尽管韦伯也否定了中世纪城市对于现代国家在外在形态、 客观环境甚
                至国家观念等方面的直接先导作用,但他给出了一个“中世纪城市”与
               “国家”之间更为复杂的理论关联:“‘现代资本主义’和‘国家’都不是
                在古代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中世纪的城市却是作为关键因素之
                一与这两种现象的产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它不是惟一重
                要的预备性发展阶段, 且无疑也不是这些发展的载体”(韦伯,2010c:
                1490)。
                    这一复杂关联导向了更有争议的韦伯有关“城市”的讨论。 不少研
                究肯定了韦伯的“中世纪城市”对现代国家的意义,将“中世纪城市”视
                为一种现代国家时常借鉴的“理想类型”而非直接的历史先驱。 本文统
                称其为“肯定论”。 其中,也有学者尝试用“共和主义”式的政治理念进
                行阐述,并将韦伯归于共和主义传统( Kelly,2004;Rundell,2009)。              16  韦伯
                笔下的“中世纪城市经济人”发展出了近代理性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权
                利”(rights)观念,这些观念在政治上的表达就是:市民群体以一种共和
                主义式的积极的、 结社式的政治参与方式保护自身的市民权利。 由共和
                主义进而延伸出对中世纪城市所代表的民主的讨论:中世纪的城市“民
                主” 最大的特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权与自由的联合。 尼普尔(Nippel,
                1991)认为,韦伯在未能写完的文章“The European Burgertum”中指 出,“城
                市”话题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兄弟会”(confraternity),因为它意味着自
                由联合;多明戈斯(Domingues,2000)认为,对于政治机制而言,韦伯对中
                世纪城市理性化进程的描述作为理想类型开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
                治民主化且富有集体创造力的社会变革机制。 韦伯自己都未能意识到,
                其城市研究描述了一个基于法律、 道德和社会互动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15. 其他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佐证了 现代国家的必备要素 在中世纪 城市中
                并不具备,如戈尔斯基(2021)试 图发掘出新教带来的“规训革 命”与早期欧洲国家之间
                的关联;从“政治经营”的角度看,借助一个并不占有支配但能 够为支配者经营支配(具
                有“剥离”特征)的“行政集 团”才能 实现无差别的强制 ,也 才能 实现 现 代国 家所 期 待的
                “正当性垄断”(田耕,2021),而中世纪城市内部并没有此类“行政集团”的出现。
                16.“共 和 主义 ”以 意大 利 自 治 城市共 和 国为 先 例 , 这 种 政 治 结 构 背 后 是“公 民 人 文 主
                义”式的政治观念。 它强调把一个政治团体设想为由互动的人而不是由普遍规范和传统
                制度所组成,它提供了如何使这个政治团体凝聚在一起的范式(波考克,2013:79)

                                                                          · 159·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