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79

社会·2022·6

           尺度,还可以在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突破现有的范式。 就社
           会本体层面而言,西方的认同强调个人、部落、种族或国家以及文明,与
           我们修、齐、治、平对应的身、家、国、天下颇为不同。                      17  我们可将天下作
           为一个社会本体论层面的概念来使用。 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可以运用这
           个概念来理解和分析当今态势, 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路
           径。 当然,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我们必须展示“天下”蕴含的维度以及
           作为一种启发性概念的潜力。 在此,本文暂且抛开思想史脉络的追溯,
           径直阐释“天下”可能蕴含的意义。
               一则大。 普天之下,无所不包,无远弗届。 对于这一特点,从反面更
           容易理解,即天下无外。“天覆而无外也,其德无所不在”(《管子·版法
           解》),“其大无外”(《吕氏春秋·下贤》)。“无外”,还指一视同仁,没有例
           外。 相较之下,依照文明的视角,文明已然是最大、最高、最广的文化实
           体,也就是说,自身文明之外即是他者,并不承认同样的伦理和道德地
           位。 而天下,可以是没有他者的世界。 这种差别,意蕴深远。
               二则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下非一家一姓之私物,乃为
           天下人所共有。 这一观点在中国源远流长。 即便是在承认天子作为天下
           最高权威的时候,也强调“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天下非一
           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六韬·文师》)。 黄宗羲认为,“天下之治
           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后来,孙中山强调“天下为公,
           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等的”。 到今天,我们也可以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
           种文明之兴亡。 权利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内的公民权。 西方文明
           在移民和难民问题上的种种表现,显露了其狭隘性。
               三则一。 天下乃块然整体,所有人都休戚相关,“天下一家”。 一统
           天下,并非是将特定秩序强行加于天下人之上,而是消除分裂因素,让
           天下人融于整体。 强调一家,也并非必定是家长制,可以是平等的手足
           之情,“四海之内皆兄弟”。 以家庭来形容天下人的关系,实质上是强调
           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感情纽带。“天下之人,熙熙 皞 皞 ,皆相亲如一家之
           亲”(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中国人从自然生发的情感出发, 推己及
           人,以达致所有人。 而在文明论者看来,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在其中
           感到一种文化上的安适,并区别于外在的各种“他们”。
               四则多。 天生万物,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不能强求一律。 兼容并

           17. 成伯清. 2018. 心性、人伦与秩序:探寻中国社会学之道[J]. 学海(5):62-68.

           · 72 ·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