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83
社会·2022·6
民本主义可矫治资本主义之弊。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便是民生先行。
“天地之大德曰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所倡导的人
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力图寻求共同的生存和发展。 让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过上丰衣足食、富有尊严的生活,这才是人类最大的
福祉。 中国已经成功实现的扶贫计划,就是这一理念在中国范围内的实
践。 不以牺牲他人和他国为发展策略,超越对抗( confrontation)和竞争
( contention),超越零和博弈,以和平发展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取向,迈
向共生天下的大同世界。“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
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
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赴
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
之。 ”(《六韬·文师》)
对于西方人来说,政治忠诚的顶点是民族国家,其他更为狭隘的或
较低层次的忠诚便从属于之。 不少西方人嘲笑世界主义,认为这种主义
22
没有任何的情感基础, 但是民族国家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又承载了
多少情感呢? 毕竟,如果认为情感源于日久生情,那就必须以一定的直
接互动为基础,而同属于一个民族国家的人,绝大部分是素未谋面的陌
生人。 对于中国人来说,“天下”作为一个统摄性符号,作为基础性的结
构化观念(primary structuring idea),在中国文化里是倾注和凝聚了情感
力量的,能从心底唤起一种道义的责任和担当:从“如欲平治天下,当今
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语)到“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语),不
绝于史。 中国在很长时间里承担了超出自己份额乃至自身能力的对外
义务,譬如对第三世界的援助,连亨廷顿都忍不住说“代价高昂而获利
甚少”。 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愿为世界发展奠定基础,而这在
想象力和眼界从未超出过自身国家利益的西方国家看来, 是不可思议
的,有人甚至妄测中国怀有不可告人的动机。 悠久的历史使得中国人习
惯于以百年和千年为单位来计算和筹划社会的演进, 将扩大长远利益
和共同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做法与美国“忘记过去,忽视未来,集中精力
尽可能扩大眼前的利益”的世界观存在根本差异。 认为他国的发展都是
对美国的挑战,这种心态正是霸权主义最直接的体现。
22. 布鲁斯·罗宾斯. 2000. 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M]. 徐晓雯,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05-107.
· 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