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80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包,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中国向来强调文
                明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活力的源泉。 人性相通,这是一;“性相近,习相
                远”,这是多。 多元一体,这大概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也是中国人
                思维的特点。 正是对于多样性或者异质性的这种认可, 以西方观点视
                之,中国颇有悖论社会( paradoxical society)的色彩。         18  罗素曾说:“正统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严密的框架体系,让人难以同时接受两套教义。 但
                                                 19
                中国不存在这种互斥排异的情况。 ” 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无疑得益
                于包容性和开放性。
                    五则中。《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以前讨论天下者,以
                中心和边缘的差序格局来定位,但这种偏向于空间的想象并非正解。 虽
                然可能存在着中心—边缘对应于文明—野蛮的思维定势,但也有“礼失
                而求诸野”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 ”天下之
                中,不在具体空间,而在中道。“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
                中。 ”中道,可以避免文明论中的本质主义和原教旨主义。
                    六则和。“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
                和万邦”(《尚书·尧典》)。“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确实自古以来就蕴涵和
                气、氤氲和风。《中庸》有云:“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周礼》将“和”视为六
                德之一。 董仲舒则强调,“德莫大于和……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
                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以他平他谓之和”,“万物其和以生”。
                在文明论者看来,差异导致冲突,而天下观则强调和合差异以创生万物。
                    七则道。“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管子·形
                势》)。“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三十二章)。“道之
                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 虽然关于天道
                与人道的含义和关系众说纷纭,但是中国人基本相信“诚者,天之道,
                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天既是自然,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但同为天下之人,民胞物与,相互负有道义的责任。文明论在文明之
                上几乎没有价值共识,而且倾向于将自身文明的价值和体制强加于人。
                    这就带来了最为关键的一点, 即天下并非与人无关的漫无边际的
                存在,而是直接关乎每个人,即“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含义在中国近现代虽多有演变,但将自己与天下直接关联起来,

                18. 黄宗智. 2005. 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J]. 读书(2):3-14.
                19. 伯特兰·罗素. 2019. 中国问题[M]. 田瑞雪,译.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15.


                                                                          · 73 ·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