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65
社会·2022·6
趣。 社会学本土化的另一部分、也是更重大的工作是面向本土社会,特
别是在本土经验研究中努力进行科学抽象,发现有普适度的理论。 客观
地说,西方社会学发展在先,理论体量很大,其中很多理论主要是根据
西方社会经验的抽象,普适性有待检验,本土社会研究者往往很难直接
拿来理解本土社会问题。 因此,在中国本土社会研究中自主发现有普适
度的理论不仅有需要、有可能,而且显得更为急迫。
为了印证上述观点,下文选择一个典型的本土社会题材,即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组织体系型构问题, 整理一个实验性研究思
路, 具体看看在这种本土经验问题研究中是否存在寻求普适性理论的
可能性。
二、 中国社会组织体系的型构及其本土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 1949 至 1956 年间以单位制、街居制、
户籍制等一系列制度重新组织社会, 在建设基层社会性质的社区、单
位性质的工作场所的同时,也重新建构了社会组织体系。 此后半个多
世纪的社会组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改革再生产,因此,理解了
当初的情况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后续的变化与格局。 这个体系是党领导
社会组织的类型,包含着党领导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传统,既不是西 方
社会所谓的第三部门,也不是旧有民间社团的集合。 当时的社会组织
体系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首先,社会组织体系由三类广义的社会组织
构成。 第一类是延续根据地时期工青妇等组织建制,新建或改组的全
国性人民群众团体。 全国性社团有 44 个,成员数量也快速增长。 1 其
中,1949 年共青团团员共 137 万人,基 层 团 委 2.3774 万 个 ,至 1957 年
团员达 2255 万人,基层团组织数量达10.4576 万个。基层工会组织在重
组整顿后数量由 1952 年的 20.7 万个下降至 1957 年的 16.5 万个,但是
工会会员从 1002.3 万人增至 1746.7 万人。 体量巨大的人民群众团体
构成了社会组织体系中的主干部分。 第二类是将旧式社会团体精简改
造、重新登记。 这类组织的数量及规模较建国前大幅减小。 例如,1949
年留存的慈善团体大约 3000 个,1953 年 21 个城市对其中 1600 多个慈
善团体进行了调整管理,重组后为 800 多个。 各城市的同乡会、会馆、
文化艺术社团等获得登记批准的数量大幅减少。 北京在 1949 至 1950
1. 吴忠泽,主编. 1996. 社团管理工作[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