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64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体经验对象的直接解释度降低。 因此,一方面需要保持经验范围与理论
层级的适配,另一方面仍然需要争取理论层级的渐次上升,以便理解更
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经验。 按照前一方面即经验与理论适配的要求,在
本土经验研究中产生本土化理论是必需的和科学的。 按照后一方面即
提高理论普适性的要求,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抽象需要注意观照其他经
验,本土化理论要与其他理论对话并争取更进一步的抽象,这也是必需
的和科学的,所以,需要努力的是在本土研究中自主抽象普适性理论。
这有点像生物学采取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阶元分类系统,主
要根据生物相似程度划分出由低到高的分类层级, 并描述每一类群的
形态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表明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
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越多,但是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点越少。 这个
分类系统帮助我们既理解生物的单一性或统一性, 又理解生物的多样
性。 类似的,本土化的经验研究及其理论抽象既要理解本土社会与其他
社会的不同点, 也要理解其共同点; 而本土化研究的理论抽象层级越
高,越有助于理解本土社会的独特性以及不同社会的共性。
因此,笔者不但不认为社会学的本土化与普适度、中国话语与普适
意义是对立的,反而觉得有必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社会学要履
行改良社会的使命、研究者要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些都天然支持社
会学研究的本土化。 但是,一旦对本土社会经验进行抽象,必定要过滤
某些经验内容而增加理论普适度。 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应该更
关注本土社会、注重从本土经验研究的抽象中生产社会学理论知识,并
帮助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但凡理论总要具备某种普适性,社
会学本土化理应生产出有普适度的理论, 而普适性理论的标志是不能
只用于解释本土社会现象。 因此,好的社会学本土化并不是仅仅生产只
能解释本土社会现象的理论, 而是需要努力在中国本土社会经验研究
中实现科学抽象,产生具有知识普适度的社会学理论,最终既科学解释
本土经验,又能用于解释其他社会相关问题,从而具备与其他一般理论
对话的能力。
其二,任何被认为有普适度的理论都需要不断接受经验的检验,外
来理论的普适度同样需要在中国经验研究中重新检验。 社会学本土化
的一部分工作就包括了以本土经验检验外来理论包括西方社会学理论
的普适度, 只不过在本土化工作方向上并不需要把它当成主要工作意
· 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