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62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的短板,就需要一种国际视野。 以 1928 年出生于匈牙利、曾任匈牙利科
                学院经济研究所系主任、1986 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科尔奈
                的研究为例。 如果没有国际比较视野,关于匈牙利经济的研究可能陷入
                地方的特殊性研究。 由于科尔奈是在世界的坐标系中来审视匈牙利经
                济,因此提出了具有类型普遍性的理论范式,如“短缺经济”“软预算约
                束”。这些范式未必适用于解释西方经济,却适用于解释苏联、东欧等社
                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从而超越了特殊性,具有了类型普遍性。 科尔奈的
                研究也因此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普遍关注和承认。
                     由于一些中国学人有意无意地把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窄化”为中国
                研究,导致一些中国学者缺乏一种从国际视野来定位中国现实的理念。
                一些学者自以为是中国特殊性的一些内容, 其实其他国家也存在或曾
                经存在。 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现实都有特殊性,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
                征,但经过理论思维的抽象,学者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或普遍性。 国与国之间的普遍性,既可以是全球共有的,也可以是因归
                属于某种类型而共有的(如 1989 年之前匈牙利与捷克、 保加利亚、波
                兰、东德和苏联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性或类型普遍性)。 另外一些学者虽
                然具有国际视野,并采纳国外的“普遍”理论来分析中国现实,但是,在
                这些理论难以充分解释中国现实时, 却不能从这种普遍理论与中国现
                实的不一致之处,提炼出与该普遍理论不同的类型普遍性理论(并把前
                者降格为一种类型普遍性);或至少提出该普遍理论适用的边界条件或
                限定性条件,指出该普遍理论所忽略的、却存在于中国现实中的变量。
                     不论是缺乏国际视野的“中国特殊论”, 还是生搬硬套国外的“普
                遍”理论来解释中国现实,并因此忽略中国出现的与之不兼容的特殊情
                况,其研究成果都难以获得国际同行的承认。 前者会让国际同行觉得研
                究成果没有推广价值而缺乏兴趣, 后者则会让国际同行觉得这些研究
                不过是对国外的普遍理论的经验示例,也不会太感兴趣。
                     此外,学术话语体系要在国际承认市场中获得 较 好 的地 位,还 要
                避 免 国际同行 听 不 见 、听 不 懂 、听 不 进 中 国 学 者 的声 音 。 所 谓“听 不
                见”,指的是用中文发表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看不懂。 要避免这种情
                况,就要主动创办面向国际同行的英文学术期刊,并积极在英文 国际
                期刊上发表论文,让中国学者的声音能被国际同行听得见。 现如今,即
                使是像德国、法国等欧洲学术强国的学者,都接受了英语是国际通 用


                                                                          · 55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