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59
社会·2022·6
其次,国际学术界对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体系的框架性承认,还因
为该国出现了原创性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流派、理论范式或话语
体系。 首先是社会学大师提出某个理论范式,然后一批学者被吸引到这
个范式上来,以该范式为指导展开研究,呼应和拓展该理论范式,进而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流派。 随着围绕这个范式展开研究的学者越
来越多, 该理论范式的学术影响力逐渐扩散, 并最终被国际同行所承
认,形成国际影响力。 随着这些理论范式和流派被写入教科书,其国际
影响力得以代际延续。
一般来说,理论越是具有普遍性或普适性,就越可能产生国际影响
力。 而形式理论往往比实质理论具有更广的普适性或普遍性,因此,形
式理论往往比实质理论更可能产生国际学术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冲
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现象学理论、常人方法论、理性选择理论、社会
沟通理论、结构化理论等,基本上都属于形式理论。 它们均在社会学发
展史上先后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它们所关注的议题,往往是超越一
国范围的、具有普适性、得到国际同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
理论都必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普遍性可以有范围之分或维度之分,
我们既可以追求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也可以追求类型普遍性(即只在
某种类型内具有普遍性,超出这个类型就不适用的理论)。
三、 迈向社会学中国化 2.0 版的路径与策略
学者的学术取向会影响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承认范围。一般来说,
越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普遍性问题, 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关注和
承认的范围就越广。反之,越是本地性、特殊性或非普遍性的问题,其研
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关注和承认的范围越小。换言之,(终极)原理性研
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承认的范围会更广,而专注于解决本地特殊问题、
且不愿意上升到具有某种范围的普遍性的研究, 得到国际同行承认的
范围会更小。
一般来说,一个学术共同体最好由两拨人组成,一拨人偏向于原理
性或基础性研究,另一拨人偏向于应用性研究(以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力
量来帮助整个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国民的福祉)。但是,如果研究成
果集中于解决本地特殊的、急迫的实际问题(即应用性研究),且不愿意
上升到某种范围的普遍性或普适性理论, 或者学术共同体不能在原理
·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