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33

社会·2022·6

           会学从提倡“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到最近提出建构自主
           知识体系,总体上可以说是认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深刻,蓝图越来越
           清晰、越来越宏大,已经向着范式革命的目标逐步前进。
               毋庸讳言, 政治因素是推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议程不断演进的重
           要动力。 关于最近提出的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国家意志甚至可以说是最
           重要的动力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对科学的野蛮干预,而是科学与
           政治的张力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反映。 如前所述,权力关系是知识
           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生产关系, 而本土化的本义就是顺应科学生产
           力的发展需求而对已经不合适的权力关系进行重组。 因此,本土化同科
           学性和普遍性并不矛盾。 相反,如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合理的权力配
           置有利于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样, 它是增进科学性和普遍
           性的一个有益机制和必然过程。

               三、 范式革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议程设置

               上文从科学与政治的张力出发, 阐述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和自主
           知识体系建构的必然性、核心问题和根本方向。 后续关于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的基本路径,即怎么做的问题,仍需秉承同一思路,立足这一张力
           及其变迁去把握。
               学术与政治的张力始终存在, 具体表现是随着历史形势而不断变
           化的。 上文已指出,早在 20 世纪初叶,即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后不久,就
           开始了本土化进程。 不过,1949 年以前,在当时救亡图存高于一切的社
           会形势下,不关心政治和时局的“纯科学”显然没有市场。尤其是与民族
           和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科学,当然也包括社会学,本土化的必要性、重
           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自明。 因此,本土化作为一项议程,无论政治上还是
           学术上都非常容易引起共鸣而被接受。
               这样一种态势意味着, 政治在其与科学的张力中获得了压倒性优
           势。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来说,其后果则具有辩证的两面性:一方面,尽
           管主要是由政治压力造成, 但学界终归在本土化问题上形成了高度共
           识,从而能够避免在理论问题上无休止地盘桓,能够一致、迅速而直接
           地投身于本土化的实际行动。 正是在这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时学界
           各显神通,从问题锁定、研究著述、人才培养到社会建设等,都取得了不
           俗的成绩。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共识是在政治占压倒优势、科学与政治


           · 26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