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9
社会·2022·6
活动并拥有两群不同的从业者, 由此导致彼此既要相互成就又始终存
在龃龉,既不能完全分离又无法完全耦合。 这就是科学与政治的张力所
在,也是调整二者关系的难点所在。这同时表明,对知识的生产而言,科
学与政治的张力是内生的,而不是任何人从外部强加的,因此必须直面
而不能躲闪。所谓“政治问题”本身就是科学问题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
研究科学中的政治既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趋炎附势,只是秉持科学的
态度实事求是。
理解了知识生产的社会逻辑, 就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学本土化
的主张。 纵观大量关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质疑,都是基于科学主义的
立场而不考虑科学与政治的张力。 然而,科学与政治之间存在张力、科
学之中有政治,你见或者不见,它都在那里。知识的生产固然离不开“仰
望星空”的思虑,但“仰望星空”的人却无法脱离现实。 现实中的科学家
总是隶属于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因此而来的生活体验、价值取向、发展
需求和条件约束必然影响他们关于研究议程的设置、 研究取向的确定
和研究范式的构造,因而一定会体现民族和国家的特色。
长期以来,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基本 是
以民族和国家为范围,“社会”沿着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分化的特征非
常突出。 即使在全球化高歌猛进的当代,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仍然显著
存在。 对社会学研究来说,这意味着,一方面,研究的客体是存在民族
和国家差异的,或者用社会统计学术语来说,“组间差异”的存在是一
个客观事实;另一方面,研究的主体即科学家也必然因所处民 族 和 国
家的不同而产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研究条件、外部期望等方面的差
异,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两方面差异的叠加和强化,使科学研究的方
式和成果一定会浸染某种民族和国家特色。 不只是社会科学研究,即
便是自然科学,比如数学,在西方和中国就公认有不同的传统和特色。 21
更何况,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具有更强的反思性、反身性和自为性(for鄄
itself),即更多的是一个反思社会实践得失,以避免恶劣的反身性后果
进而增进社会福祉的过程, 故而比自然科学更容易体现研究者的主体
特征,沾染民族和国家特色更是在所难免。
也就是说,必须关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显著差异:在自然科学
中,研究者在研究的兴趣、思维、目标和路线等方面可能存在民族和国
21. 参见李约瑟. 2018.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M]. 梅荣照,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