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6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特, 关于中国社会的研究最终都必须服从讲求证据的社会科学范式,
“而不能因为是中国人、对中国有更多的感同身受,便理所当然地认为
自己比外国人更了解中国, 或提出的观点和理论不需要证据的支持和
检验”。 因此,对实证和定量研究的排斥是没有必要的。 此外,认定美国
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就是量化或标准化的观察是错误的, 以此为标靶而
大反美国的学术霸权是不成立的。 18
谢宇显然是科学取向的坚定倡导者。 然而,即使单纯从科学角度来
看,谢宇的观点也存在严重偏颇。 首先,关于“议题本土化”问题,应该
说,谢宇的部分判断是正确的,但最终判断却是错误的。如上所述,本土
—
化的核心诉求之一是强调选题对于中国的价值——不管是长远的还是
眼前的,争论“议题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亦是因此而起。 不过,确如谢
宇所言,一些争论由于缺乏足够高的学术判断力而变成了“美国”还是
“中国”的无谓之争,但这并不是追求本土化造成的,恰恰是因为本土化
不足,以致对中国真正的需求缺乏准确把握而造成的,因此并不构成否
定“议题本土化”的理由,反倒是加强“议题本土化”的理由。 显然,只有
树立明确的本土化意识,对中国的认识才能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只有坚
定地迈出第一步而不管这第一步是多么鄙陋和可笑, 对中国的认识才
能不断地迭代和加深,最后形成真正的、切实的学术判断力。说到底,学
术判断力并不是某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从外部赋予的, 而是靠众多志同
道合的研究者共同探索和点滴积累而形成的。
其次,关于“应用本土化”,谢宇也只说对了一部分。 的确,一个足
够好的研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具体社会情境,具有足够强的“跨情境效
度”。然而,即使单纯从科学上说,要求所有理论都结合和覆盖所有情境
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比如,牛顿的物理学主要是关于宏观世界的解释,
对微观世界则不适用,但这并不能否定牛顿物理学的意义;它同样是科
学,同样是理论。 同样的,一个理论哪怕只能应用于中国而不适用于美
国,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 反过来,要求美国的社会学理论能够很好地
结合中国社会情境也是不现实的, 中国社会学唯一能做的还是大力推
进本土化, 集中精力优先发展能够很好地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社会
学理论。 当然,如果能够同时应用于美国或其他社会则更佳。
第三,关于“范式本土化”,谢宇的批评也令人费解。 一是 自认 为
18. 谢宇. 2018. 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J]. 社会学研究(2):1-13.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