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8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即中国社会学应当怎样理解科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上文已经指出,不管基于什么原因,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而且必须尽早
面对的。然而,中国社会学对该问题长期疏于讨论。究其原因,在于争论
双方 往 往 各 执 一 端 ,分 别 认 为“科学”或“政治 ”的 正 当 性 是 不 证 自 明
的,都不屑于深入对方的观点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和交锋。 尤其是坚持科
学视角的学者,有一种天然的超脱政治的优越感。 事实上,科学与政治
绝非某些论者所想象的那样是完全一致或截然两分的, 而是存在一种
微妙的、既互斥又相依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张力,是全面
把握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动因、意义、目标和路径
的关键,完全以政治掩盖科学或者以科学掩盖政治,都难以获得正解。
与任何生产一样,知识的生产也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过程。 科学与政治的张力就是这个矛盾运动过程的必然产物。 从
生产力方面来说,知识的生产表现为新的思想、概念、命题、定理或方
法不断涌现,以及理论的解释、预测、规划或指导能力不断提高。 该过
程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过程”。 然而,任何知识都是由人创造
的,而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分工和分层之中,这些分工和分层构 成
知识生产过程中必然遭遇的生产关系。 且不说分层,即便是分工也蕴
含着某种权力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生产必然是一个“政治过程”。
当然,这里的“政治”既可能是国家政治或国际政治,也可能是阶级政
治、族群政治或人际政治,不管哪种形式,总之知识生产摆脱不了政治
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完全依附于政治或完全是政治的派生物。 如
果是这样,只需讨论政治即可,而不必讨论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但问题
在于, 即使是作为政治之顶级形态的国家政治, 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暴
力, 而必须依靠科学以保持起码的效率和依靠理论上的说服力以保持
起码的政治认同和合法性。 20 这些都离不开知识的生产,科学因此获得
了相对于政治的某种独立性。 同样的,这也不表示政治就完全是科学的
派生物,因为政治的维持并不完全依靠科学,有时甚至必须打压科学。
历史上此类案例俯拾皆是,此处不赘述。
总而言之,基于社会的分工和分层,政治与科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
20. 马克斯·韦伯. 2004. 韦伯作品集 III:支配社会学[M]. 康乐、简惠美,译. 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19-20.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