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7
社会·2022·6
“理所当然”而不讲证据的社会学者即使有,也不可能是主流,更不能归
咎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二是定量与定性、实证与人文之争在社
会学中由来已久, 这些争论或许会被主张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观点所
借用,但本质上不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主张的产物。 至于对美国社会学
的研究范式,即使存在误解,也无伤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主张在根本上的
合理性。
不过,与上述具体观点中的偏颇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观点背
后流露出的一种具有根本性和总体性的科学主义倾向, 即科学必须追
求真理和普遍性,而主张本土化则会损害研究视野和格局,妨碍对真理
和普遍性的追求。 事实上,这也是质疑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诸多观点普
遍采用的立论思路,谢宇只不过进行了更加集中和精细的阐述。 这种理
念因其价值上的正义性而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和流传,在与所谓“政治问
题”的交锋过程中常常自带流量,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然而,这种理念虽然用心高尚,但对科学的认识却是浪漫的、片面
的。 根本错误在于,它把科学发展看作一个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是
一个现实的社会生产过程,故而纯粹从生产力方面去考察,忽视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张力, 特别是对生产关系中必然发生的科学研究者之
间的分工、分层以及因此而来的权力不平等视而不见,甚至有意忽略。
这样一种陷阱, 即使那些支持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观点也常常入其彀
中,只在所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来回兜圈子,却甚少揭示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张力。 19 如果不对这个问题进行透彻的阐述,
就不能从根本上破除关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种种误解、质疑和偏差,
当前着力推进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学理上, 进而在政治上就没有合
法性。
二、 知识生产中的分工、分层与范式革命
图 1 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中科学与政治的张力,
19. 参见庞树奇. 1988. 社会学“中国化”的前提与使命———对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再思考
[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85-92;郑杭生. 2000. 社会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J].
学海(6):75-81;刘平. 2006.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特殊性和“通则”:关于社会学研究
的中国化[J]. 社会(6):7-13;吴重庆. 2002. 农村研究与社会科学本土化[J]. 浙江学刊
(3):92-94;刘文斌、王雅林. 2017. 社会学中国化内涵的再认识[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1):50-59.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