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37
社会·2022·6
然,要回答这些问题,单单研究中国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研
究欧美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欧美不同国家、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差异,以及它们与中国的差异。在此过程中,议程是中国的,视野却是
全球的,相关研究既可以增进对本土的理解,也可以增进对其他社会的
理解,完全没有因为本土化而导致狭隘和排外的问题,反倒与本土社会
的结合更具体、 更紧密, 从而更容易接受社会事实的检验以提高科学
性,更容易获取外部环境的支持以产生正反馈,最终形成更完整的学科
链和更优良的知识生态。 36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议程是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作为一项学术议程,
其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
于回顾、 反思和总结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是非得失堪称独一无二的标
本。 一是“社会建设”概念系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完全是中国人的原
创,至今未见于西方学术文献。 二是该概念几乎贯穿中国社会学发展的
全过程。 孙中山最早提出该概念是在 1919 年,当时距中国社会学诞生
不过 20 年左右, 此后迅速被接受并一直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研究。 在
1949 年以前就多有以“社会建设”为名的专著或专章,还有以“社会建
设”命名的学术期刊和研究会。可以说,除了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
学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从未断绝。 37 第三,比上述两点更重要的是,该
概念已经扎根中国社会,获得极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影响力。 早在1919
年,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将“社会建设”列为三大建设之一。 此后,
无论国民党政府提出的“五大建设”,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
期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建设始终名列国家重要政治议程。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学家和其他有识之士也基于“社会建设”理念开展了
多种形式的社会改造运动。 38
由此可见, 社会建设是一项具有深厚社会基础和长久理论魅力的
研究课题, 它是中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36. 冯仕政. 2019. 学科生态、学科链与新时代社会政策学科建设 [J]. 社会学 研究(4):
20-30.
37. 王先明、 胡梦. 2017. 从理论阐释到政策实施: 国民政府社会建设事业的建构过程
[J]. 学术研究(7):103-111.
38. 胡梦. 2018. 社会建设:源起、概念辨析与时代特色———民国时期社会建设的释义问
题[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4-3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