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86

丧礼相声与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

                    当家族舆论压力消失,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福寿全》中提到的来自
               “同行同业”“老街旧邻”等社区的舆论压力。 与家族内部的舆论压力不
                同,“同行同业”“老街旧邻”与小家庭间的距离要远于家族内部的亲属。 正
                如汪曾祺对北京胡同社会关系的观察,“老街旧邻” 所关心的只是尽到
                自己的“礼数”(偏重行为规范与仪式),而对相对私密的名分失序则有
                更高的容忍度。
                    然而, 当名分的失序达到一定程度, 甚至仪式难以按照规程进行
                时,社区舆论仍是一个被忌惮的力量。 在《福寿全》中,当乙一次次加重
                丧服时,他并没有顾忌到“同行同业”“老街旧邻”的压力,而在被要求
                打幡儿后,则由于忌惮舆论压力而极度反感。 由此可见,触发社区舆论
                压力的临界点是血缘伦理严重失常的“老绝户”和“丧气”。 在此限度以
                内,无论是兄弟灵前争执,还是陌生人服丧,都不能激起社区舆论。孟子
                                         9
                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没有子嗣意味着血缘传承的终结,更隐然
                挑战着血缘伦理的基础———生育。 京津俗语常常将无子嗣与丧礼上的
                凄惨景象相连接:“炕上没有撒尿的, 死了没有穿孝的; 炕上没有拉屎
                的,坟地没有烧纸的! ”(刘绍棠,2018:144)与此类似,所谓“丧气”就暗
                示了这一家父母已无力控制其亲生子, 且亲生子亦不再在乎其亲生父
                母的地位,存在父不父子不子的危险,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老绝户”
               “丧气”会成为社区舆论的临界点。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舆论压力来自“砸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即使
                为了躲避家族舆论而一走了之,也难免要顾虑“落叶归根”“认祖归宗”
                的情感羁绊。 反观社区舆论,虽然社区内也会出现拟亲化的“远亲不如
                近邻”,但相较血亲而言,其情感羁绊相对较弱。 因此,人们即使挑战了
                社区舆论压力的临界点,也可以通过流动来规避。当《福寿全》中的乙得
                知可以搬到南洋,亦即跳出一切原有的“老街旧邻”“同行同业”的关系
                网后,就不惜被人点脊梁骨而去打幡儿了。
                    本文发现,民国时期有四分之一的京津人口处于流动状态,在这一
                背景下,“合则留,不合则去”成为了一种躲避舆论压力的选择。 然而,
                流动并非京津平民处理社会关系困局的第一选项, 毕竟流动意味着抛
                弃原有的社会资源,而京津城市文化在旗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依然重

                9. 出自《孟子·离娄上》,历代对于该句的解释版本甚多,本文在此使用的是流传最广泛
                的版本,即无子嗣为最不孝.


                                                                          · 179·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