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79
社会·2022·6
由于大姐推辞,确定丧礼规格的讨论转到了乙的大哥与三弟之间:
大哥要求降低丧礼规格,理由是节省开销;而三弟却要求将乙父的遗产
悉数用作丧礼开销,这一点也符合民国时期京津大操大办丧礼的习惯。
实际上,乙的大哥经济拮据,希望简办丧礼以多分家产,三弟则因经济
状况较好而无意继承家产(马六甲,2007:208;王文章,2004:6)。
对此,乙的大哥还给出了一个解释:“心到神知,上供人吃”,暗示
外化的礼数并不代表“孝”的内核。 对此,乙没有直接评价大哥的说法,
而是在三弟表示要变卖逝者财产来办最高规格丧礼时,夸赞其“孝顺”。
乙的评论正代表了民国时期京津城市文化重视礼数、 视高规格丧礼为
“孝”的舆论风向,特别是受旗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财力不
足者可以通过赊借大办丧礼,而非以各种理由简办丧礼。
乙的大哥也意识到了三弟因主张高规格筹办丧礼而获得“孝”的评
价,并针锋相对地加以反驳:
活着不孝死了孝? 这会儿显你呀?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我
说了算,你说了算呀? (马六甲,2007:208)
当着亲友们显你孝顺,早干什么去了呢? 装这份孙子。
(王文章,2004:6)
面对乙的三弟因为礼数获得了“孝”的名声,大哥的策略是质疑“礼
数”与“孝”的必然联系,并强调其名分上的长子身份。 然而,长子在差
序格局中的地位固然重要, 但礼数上的高规格也不能轻视。 面对大哥
“ 装孙子”的指责,乙的三弟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哎,大哥大哥,你怎么骂街呀?我怎么会装孙子呢?我要装
孙子您是什么呢? (王文章,2004:6)
三弟“同归于尽”式的反驳,强调了兄弟二人的平等地位,也抹杀了
乙的大哥凭借长子身份而取得的差序格局最内层的地位。 由此不难看
出,在看重礼数及其外化表现(仪式)的民国时期京津城市文化中,长子
固然拥有名分上的地位,但这一名分也需要在礼数上加以彰显,逃避名
分应有的行为规范与仪式义务就有可能受到质疑。
虽然在家庭内部的争吵中,长子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落于下风,但在
典礼上大哥仍旧保有长子的地位。 在京津民俗中,丧礼上需要由长子抱
住逝者的头来入殓。 在《白事会》中,最终正是由乙的大哥完成了“长子
抱头”的礼数(王文章,2004:7;马六甲,2007:210)。
·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