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74
丧礼相声与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
持在 5.3—5.5 人上下,对比这一数据可见,民国时期京津家庭规模情
况已处于小家庭占主导的局面。
(二)“铁杆庄稼”影响下的城市文化
相较于人口流动更频繁、流动规模更大的上海而言,京津存在数量
庞大的旗人群体, 他们虽远离土地但有着与乡土社会相似的思维和生
活方式,并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京津的城市文化。
1. 旗人的“铁杆庄稼”与生活方式
清初,八旗军事移民大量迁入北京内城。 截至 1910 年,北京 110 余
万人口中有 43 万旗人(李慕真,1987:45),袁世凯称帝时曾调查发现,北
京满族人口数为 60 万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
编辑委员会,2009:75)。 天津旗人数量虽然极为有限,但多是在清末天
津开埠尤其是清帝逊位后旅居于天津租界的 王 公 贵 族 或 与之 有 关 者
(李竞能,1987:343-344;定宜庄,1999:40),其影响力不可以人数计。
旗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方式有许多特点。
首先,旗人在自由流动方面受到限制,旗人擅自离开北京或驻地即
属于私下逃旗。而一般民人在“地随丁起”政策实施后,与土地的依附关
系减轻,自由流动的限制较少。 故清代旗人相对民人在自由迁徒方面更
为受限(鹿智钧,2019:283-284),并出现类似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意识。
其次,旗人的生计来源———薪饷和旗地———间接或直接地与“土”
发生联系。薪饷分为月饷银(每月一次)与季米(每季一次),由于薪饷按时
发放,时人谓之“铁杆庄稼老米树”(刘小萌,2000:46-48)。 用“庄稼”
“ 米树”作为薪饷收入的代名词体现了某种对于“土”“作物”“收获”等
乡土概念的继承。 旗地是清廷在北京周围数百里内强占的民地,一般旗
人除了能按时领取薪饷外,还能从旗地获得一定的收益。
清代八旗在本质上是寓兵于民,旗人薪饷正是这一制度的体现。为
保持旗人职业士兵的战斗作风,旗人不能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结
合“铁杆庄稼老米树”的固定收入,很多旗人对于谋划生计、追求财富十
分轻视。 据溥仪胞弟溥杰(2000:222)回忆,其幼时“无意中在窗玻璃上
写了‘小米半斤’四字,我母亲见了大发雷霆,严厉地责备了我一顿。 主
要的理由是:计算粮食,有失身份”。 不只王公贵族,一般旗人也多有此
心态。 清宗室后人金子开回忆其年轻时外出做工,“早晨上工、 晚上回
家,仍然穿长袍,在半路上换上或脱下劳动的服装。 当邻里中熟人问他
·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