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69
社会·2022·6
个迁移者都是独立行动的,总体上是分散的、凌乱的”。 因此,对“城市
版差序格局”的分析,“不但注意到‘现成的’网络关系,而且还注意到
‘开发出来’的社会关系”。
对于人口流动下社会关系的生成与运作问题, 学界基于不同的考
察样本得出了一些结论。 李沛良( 1993:70-71)注意到,在香港这个“竞
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保持和加强与亲属之间的联系以“满足
实利欲望”,与核心家庭成员之外的亲属的联系主要是功利主义的。 董
磊明、李蹊(2015)透过分析河北平顺县某村最近数十年来的“随礼”方
式认为当下社会出现了新“差序格局”,特点是“‘差’不再完全由血缘
的亲疏、地缘的远近决定……‘序’不再简单由长幼尊卑定位,身份分层
与经济分层错位,伦理纲常弱化”,“新‘差序格局’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鞠
熙( 2017:225)认为,清中期北京社会“人际交往的核心层不完全由血缘
和地缘关系决定……而同心圆的格局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社会身份分层
与经济地位分层所打破,变成锯齿状模式”,而这一现象离不开清中期
北京“商品经济化程度很高、人口流动性较强”的社会基本情境。
虽然上述研究并未明确地将商业与乡土对立, 但研究者往往有一
个理论预设,即人口流动的背后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由此,人口
流动对熟人社会的冲击就被纳入商业发展对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侵蚀
中,具体而言,商业文明“一切向钱看”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冲击了乡土社
会差序格局的基石———血缘伦理。 1 乡土、不流动、血缘亲情与商业、陌
生人、经济理性是意思相对的概念,费孝通(2015:94)在《血缘与地缘》
中有过论述:“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血缘是身份社会
的基础, 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
……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
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城市中不可能存在大规模的农业,进城谋生者是“背井离乡”地流
1. 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有的研究并未直接提及人口流动,但涉及社会结构变迁下社会
关系的重组与再调试。 例如,王思斌(1987)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在血缘和姻
亲关系比较疏远的情况下,尤其是当经济利益划分比较严格时(比如在商品生产中),笼
罩在亲属关系之上的温情‘面纱’更容易被经济利益揭去”。 又如杨善华、侯红蕊(1999)
认为,“在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农村中,由于取得各种资源的可能性增大、提供资源
的渠道增多及当 事人原有的亲 属网络 不能提供新增加的对资源的需要”, 进而 出 现 了
“差序格局”的“理性化”.
·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