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64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声”了?也许这些声音并非来自于语言,而是来自于主体身体的体现、情
                绪的反应、行动的表达……这些是否也应该构成实践知识的一部分,作
                为研究者的我们又该如何思考他们表达的途径、 逻辑以及在实践知识
                体系中的位置? 进一步而言,更为普遍性的因素(如性别、制度特征、专
                业文化等)在唇腭裂治疗的知识实践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否被不同学科
                的、包括医疗人员在内的研究者意识到,是否松动或反而固化了某些偏
                见与污名?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检视与反思,也是推动进一步思考实
                践知识的生成性力量、反思研究者的思维局限和研究过程的动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史蒂芬,蒂默曼斯、布赫宾德 ·玛拉. 2020. 拯救婴儿:新生儿基因筛查之谜[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米歇尔,福柯. 1999. 必须保卫社会[M]. 钱瀚,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歇尔,福柯. 2011. 临床医学的诞生[M]. 刘北成,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方静文. 2020. 人造“自然” ———整容的人类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古雅琳、于成. 2019. 医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基于科学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 中国社
                    会医学杂志( 5):462-464.
                黄盈盈. 2019. 艾滋病与生活逻辑[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黄盈盈、鲍雨. 2013. 经历乳腺癌: 从“疾病”到“残缺”的女性身体[J]. 社会 33(2):185-
                    207.
                傅豫川. 2017. 唇腭裂序列治疗计划[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赖立里. 2017. 生殖焦虑与实践理性: 试管婴儿技术的人类学观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9):21-28.
                赖立里、张慧. 2017. 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 向[J].探
                    索与争鸣(1):104-110.
                刘瑶瑶. 2020. 伦理与疗愈:先天性唇腭裂患者的疾痛叙事[J]. 医学与哲学(6):57-60.
                林文源. 2014. 对称化医疗社会学: STS 对健康、医疗与疾病研究的启发[J]. 科技医疗
                    与社会( 19):11-72.
                林文源. 2017. 把疾病带回来? 病患实作中的多元疾病客体化 [J]. 台湾社会学 (33):
                    1-62.
                林文源. 2019. 医疗实作的社会学:在地医疗—社会想像及实作对批判的启发[J]. 台湾
                    社会学(65):127-178.
                马莲. 2011. 唇腭裂与面裂畸形[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马塞尔,莫斯. 2003. 社会学与人类学[M]. 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星加良司. 2015. 试论残障社会模式的认识误区及其实践性陷阱[J]. 社会 35(6): 116-132.
                石冰、李承浩. 2014. 唇腭裂序列治疗与团队建设[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3):1-3.
                郇建立. 2009. 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 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 [J]. 社
                    会学研究(5):229-241.
                徐婷婷、王晓东、余海燕. 2018. 胎儿唇腭裂产前诊断及预后研究现状[J]. 中华妇幼临
                    床医学杂志( 4):373-377.
                余成普、廖志红. 2016. 甜蜜的苦难:I 型糖尿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兼论慢性病的人
                    类学研究路径[J]. 开放时代(4):206-223.
                曾凡慈. 2017. 障碍与童年的交织:障碍儿童的童年研究[J]. 台湾社会学通讯(87):33-37.
                曾凡慈. 2019. 协商“发展律令”:早期童年的育儿实作与亲职治理[J].台湾社会学(37):
                    47-96.


                                                                          · 157·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