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3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63
社会·2022·6
次,又如何在具体情景中彰显出生成性的力量(赖立里、张慧,2017)。
如果从生成过程来看, 作为正规知识的序列治疗经历了历史与社
会规范化的过程,同时在具体医疗实践中生成了规范力量,将唇腭裂治
疗的知识与技术不断稳定化与自然化,连接起唇腭裂患者的个人生命。
同时,治疗、护理与语音训练过程将育儿活动与医疗活动结合,将育儿
的道德责任与医疗责任结合,不断将唇腭裂治疗的实践知识日常化、生
活化,从而串联起医疗知识、个人成长与家庭生活。 从这些动态与多元
的行动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实践知识背后的深层逻辑以“正常”为标杆,
不断改造和恢复身体的各项功能、挖掘身体的生产性,从而应对具有先
天缺陷的唇腭裂儿童未来强烈的不确定性。 因此,无论是多方医疗角色
—
还是家庭的整体参与, 都凸显了唇腭裂治疗实践知识的道德属性——
通过朝向正常的身体改造计划、 塑造未来的身体技术以及超越缺陷的
生活逻辑,尽可能提升唇腭裂儿童的竞争力,进而应对健全主义社会中
强烈的不确定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 医疗模式与社会模式往往局限于单一场景和过
程,试图“客观地”表达各自的关注,但本文的分析意在呈现彼此之间的
关联,强调情景化的知识( situated knowledge),回归医疗实践的社会学,
因为促成医疗现实的各种价值总是相互牵扯的, 在变动的情景中发挥
着作用(林文源,2019;Timmermans, 2007;Haraway, 1988)。 需要说明的
是,本文并非要否定唇腭裂治疗中的医学知识与技术,也无意“指导”唇
腭裂治疗中的医疗决策, 而是试图打开这些每日都在发生却隐身于大
众视野中的医学知识的黑箱,重新思考多面、动态、价值有涉的治疗实
践,反思治疗背后各主体的行动逻辑以及知识生成的过程。
最后,正如本文对唇腭裂治疗的简要历史回溯,这一领域嵌入于更
加广泛的、具体在地的社会脉络之中,本文仅仅呈现了粗线条的整体分
析,希望以此作为未来深入研究的起点。 同时,本文的田野调查在医院
内进行,因此主要着眼于医疗场景下的社会互动和实践,虽然通过访谈
与个案进行补充,但仍然缺乏对患者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细节的深描,尤
其是作为治疗主体的孩子的声音。 虽然本文的部分章节提及了患儿对
于实践知识的理解以及应对策略, 但相比于成人世界的主导地位和专
业知识的力量,患儿的声音无疑是有限的。 这也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对实
践知识的反思性理解———这些声音是缺失了还是在成人世界中被“消
·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