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62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治疗的实施者。 两种身体技术通过治疗的日常化和育儿过程的医学化,
将唇腭裂的治疗实践与患者家长的育儿实践紧密地交叠镶嵌在一起。
家长需要在医院内学会伤口护理与按摩以及语音训练的身体技术,并
将其移植到日常生活中。 医学知识也需要不断收编育儿知识,将育儿过
程中的身体照护养育、语音教育融入治疗环节,并通过定期复查、社交
媒体追踪维系治疗过程。
另一方面,治疗“先天性缺陷”不仅需要打造“正常”身体,更重要
的是患儿及其家庭要追求与实践“正常”的生活逻辑,这构成了唇腭裂
治疗实践知识的另一个面向。尽管何为“正常”生活并无统一标准,但我
们可以在具体的治疗实践中归纳出“正常”生活逻辑的两个面向:首先,
治疗倡导儿童遵循常人的成长发展轨迹;其次,在治疗进程后期,身体
再无改造余地,缺陷的身体仍然需要通过个人能力建设来实现“超越”
常人的目标。 这一套实践知识顺应了主流社会规范中健全主义的身体
价值,医务人员通过潜移默化的医患互动、宣传手册、心理干预等来不
断挖掘社会态与行动态身体的生产性,形塑个体“正常生活”的方向,挖
掘唇腭裂孩子的身体潜力,以应对唇腭裂孩子未来强烈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唇腭裂治疗中实践知识的探讨, 本文尝试呈现更多健全主
义社会主流下“边缘身体”的声音。同时,本文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回归
疾病本身与医学实践的经验研究。 以往对于疾痛的社会经验研究能够
帮助社会学家在多样的、跨越疾病类别的经验中发现一些社会模式,然
而,概念融合可能会造成特殊性的损失(Timmermans and Hass, 2008)。
换言之,身体的多样性可能被忽视。 这样的趋势已经在慢性病的研究中
出现,当越来越多的疾病(例如糖尿病、艾滋病、高血压、抑郁症等)都
被归入慢性病这个模糊的分类体系中时,边缘身体的具身经验、生理多
样性、丰富的生命历程等可能隐身在整体的“社会经验”后面(Williams,
2000)。 唇腭裂治疗中不断生成的实践知识启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某
一类“异常”和“边缘”的身体在疾病谱系中的位置,反思这样的位置如
何通过实践从医疗场景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形塑大众对于疾病的想象。
进一步而言,本文描绘出了唇腭裂治疗中朝向“正常”的身体技术以及
生活逻辑这两重实践知识,这促使我们思考,拥有边缘身体的个体及其
家庭、医务人员如何在具体的场景、实践和共同行动中绘制出特定的生
命轨迹, 具体的医学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出不同的逻辑和复杂的层
·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