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70
丧礼相声与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的社会关系运作
动着的,而城市往往与商业文明相联系。 因此,对宋明以降的城市社会
关系生成与运作的讨论, 很容易强调商业文明下人口流动对血缘伦理
的侵蚀,将人口流动下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简化为类似“资产阶级撕下
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等表述。
本文所关注的北京与天津虽然是民国时期北方最大的两个城市,
—“铁杆庄稼”。民国
且城内并无土地耕作,但有着另一个形式的“土”——
时期,无论是北京的“五方杂处”,还是天津的“九河下梢”,都展示出人
口流动频繁的社会境况。 然而,与另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大城市上海不
同,京津的商业文化相对较淡。 更重要的是,作为近三百年清代的政治
中心,京津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旗人阶层。 他们每月
都可领到固定的钱粮,且有固定的旗地,相较于土地上的庄稼,这些收
入更加旱涝保收,时人称为“铁杆庄稼”(连阔如,2019:308)。 铁杆庄稼并
非来自于乡土,但旗人崇尚生活稳定、重视血缘伦理的文化及其外化体
—
现——礼数———与真正的乡土十分相似。 此外,清廷要求无论旗人驻防
八旗还是京旗,死后均归葬北京,形成了“京师乃其乡土”的观念(关纪
新,2016:37)。 进入民国后,旗人不再享有政治特权,“铁杆庄稼”也逐
渐取消, 但旗人阶层类似乡土社会的思维与生活习惯依然对京津城市
文化持续产生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京津人口流动增大,大量背井离乡来到京津的移民、流民
虽然脱离了乡土,但是需要面对另一种形式的“乡土”,即在根深蒂固的
“铁杆庄稼”之下形成的城市文化。由此可见,民国时期京津平民社会关
系的生成与运作并不完全是商业文明主宰下 流 动 侵 蚀 血 缘 伦 理 的过
程。在背井离乡的流民与余威尚在的“铁杆庄稼”的相互碰撞下,京津形
成了更加富有层次与地方特色的社会关系结构与运作模式。
(二)本文的切入点与所考察的文本
1. 作为切入点的丧礼
社会关系是一个芜杂的观察对象,乍一看难以把握要点,所以选择
恰到好处的切入点就十分重要。 吴飞(2011)、周飞舟(2015,2019)将丧
服、 丧礼的视角导入对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讨论中。 孟子曰:“养生者
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者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丧礼相声《白事
会》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丧礼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也是人们与逝者的
道别。按照民俗习惯,报丧讣闻传出,无论是否接到邀请,与逝者生前有
·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