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7

社会·2022·6

           思高度重视生产工具创新的变革力量,他认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
           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
           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
                                                         33
           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 在传统的现代化
           理论中,由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社会变革对资本
           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很多社会学家也通过文化和制度变迁来
           探寻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层动因,例如韦伯对“新教伦理”的分析和迪尔
           凯姆对“社会分工”的分析。
               在经济学中,很多情况下,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被当作同
           一个问题讨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要素、经济结构、环
           境资源、人力资本、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等,但通常的基本分析视角是从
           要素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考虑,例如关于劳动力、资本、资源的增长动
           力分析框架,就是从要素供给的角度入手。 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
           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 在这
           种理论框架下的计量分析模型中,通常会有一个剩余的“残差”,被称为
          “全要素生产率”,很多学者把这个“全要素生产率”等同于“技术进步”
           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 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源于美国经济学家、
           198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Robert Solow)在 1957 年的开创性
           研究。 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增长模型———“索罗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
           是指在经济增长中,在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能源、资源等)
           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变动等因素产
           生的综合贡献。       34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也被称为“索罗剩余”。 索罗的
           贡献在于, 他用精确的统计模型证明了以往发展动力计量研究中容易
           被忽视的技术进步的贡献。 其实早在 20 世纪初(1912 年),奥地利裔的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就指出了“创新”(innovation)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新不同
           于技术发明, 是一个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
           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经济过程。                  35  在熊彼特之后,经济创新理论

           33. 马克思. 1972. 哲学的贫困[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08.
           34. Solow, Robert. 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3):312-320.
           35. 约瑟夫·熊彼特. 1990. 经济发展理论[M]. 何畏,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0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