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56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与孩子互动,并且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和老师学习,双管齐下。
                    上述评估与复查、教与学的过程是语音治疗师的工作日常。唇腭裂
                手术虽然创造出了发音所需的身体结构, 但只有将发音说话的身体技
                术反复练习,让其成为孩子的身体记忆,治疗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 在
                一次又一次的复诊中, 学说话这一看似简单而自然的育儿责任转变为
                家长应当承担起的医疗责任,就像邢语音师所说:“来这里是学说话?是
                学习亲子互动! ”上述责问母亲的对话也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如何借助亲
                                              —
                子伦理来实现医学实践的日常化——母亲有义务全力以赴, 解决孩子
                的种种适应困难,通过监督孩子与自我监督细致地照护孩子,对医疗结
                果负责( Blum, 2007)。 但是不同于模仿所习得的护理身体技术,语音训
                练更需要家长在亲子互动中重新学习新的说话方式, 以孩子能够理解
                的方式表达,并在育儿实践中耐心地教导他们,反复练习,直到孩子形
                成正常发音的习惯。
                    在研究台湾患隐性障碍的儿童之家长时,曾凡慈( 2021)发现,家长
                照护异常儿童的过程没有标准的教养脚本可依循。 而唇腭裂治疗的实
                践知识则体现出两种有脚本可依的身体技术———“愈儿”的护理按摩实
                践与“育儿”的语音训练实践——分别形塑了孩子的外显态(面部)与功
                                         —
                能态的身体(语音)。 这两种身体技术一方面体现出了“实践知识”的规
                范性在具体场景下所生成的不同侧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唇腭裂治疗知
                识在实践场景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被激活, 延伸和转变为应用于日常
                的育儿实践知识。
                    对于慢性疾病的研究发现, 照顾者与患者在漫长的照护实践中逐
                渐成为“常人专家”(layman expert), 精通复杂的医学语言与知识(Callon,
                1999; 赖立里,2017;余成普、廖志红,2016)。 毫无疑问,为了塑造“正常
                身体”的未来,唇腭裂的家长也要成为生活中的伤口护理师、语音训练
                师, 但唇腭裂治疗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护理实践和语
                音训练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 换言之,家长本就是治疗的实施者和医
                学活动家,日常的育儿活动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这一过程实现了医学
                知识的日常化以及育儿过程的医疗化, 即在医护人员与家长的持续互
                动中,护理按摩和语音训练的实践知识一方面成为规范性的医学知识,
                指导家长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成为关涉患儿与家长“再社会化”过
                程的社会文化知识,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被医疗知识收编。


                                                                          · 149·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