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51

社会·2022·6

           的实践知识。 具体而言,唇腭裂治疗的规范性特征体现为其规定了何为
          “正常”的面部(Lock and Nguyen, 2010:32),并制定了标准的医 疗流 程
           和以外科手术为主导的序列治疗模式,打造趋近于“正常”的面部功能
           和形态;其次,治疗过程需要不断形塑唇腭裂孩子的“正常人认知”,刻
           画出孩子未来“正常生活”的图景。 以上两种规范性特征也在具体的医
           疗场景下不断被强调,并进一步在实践中产生了多样的理解与变形。

               三、 塑造未来:“愈儿”与“育儿”的身体技术

               打造趋近于“正常”的面部是为了恢复唇腭裂患儿的身体功能(外
           形美观)与社会功能(语言发音),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依赖专业性
           的外科手术,更需要整个家庭的协作配合,将育儿过程与治疗过程紧密
           地交叠镶嵌,将医学治疗逐渐日常化为一种生活上的平常。 规范的医疗
                                                   —以护理按摩与亲子互
           知识也由此在治疗的实践中生成了新的变形——
           动为核心的身体技术。 身体技术是习得的, 而非天然的使用身体的方
           式,因此身体技术带着决定性的教育与训练本性(莫斯,2003: 304)。 莫
           斯(2003:308-311)认为,儿童时期的技术(如儿童的抚养与喂养)都带
           着生物、社会与历史的特性而并置于个人的身体中,这一点也体现在了
           唇腭裂治疗的实践知识里: 塑造正常面部不仅依赖医院的外科手术和
           治疗,更有赖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实践与语音训练,这些身体技
           术连接起了治疗过程与育儿过程、治疗轨迹与日常生活。
               (一)“愈儿”的护理按摩技术
               唇腭裂修复手术并非一劳永逸的过程。 负责伤口护理的武护士告
           诉我们,护理唇腭裂手术的伤口是一个“既简单又困难”的任务。尽管唇
           裂术后的伤口是干净清洁的外科伤口,但它也是“全切伤口”,即从口腔
           的肌肉层到皮肤层全部被切开缝合,因此伤口更硬,需要持续护理。 同
           时,位于唇部的伤口张力大、运动多,瘢痕容易挛缩或拉宽,需要持续按
           摩。 进行鼻畸形修复术的患者需要在长达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佩戴鼻
           模或鼻夹矫治器,这是一种模仿鼻孔形状的硅胶模具,用来固定鼻子以
           达到塑形效果。出院后清洁伤口、持续性按摩、监督佩戴鼻模、定期复查
           等任务都需要由家长完成。
              “先缝线,后鼻腔,最后是伤口周围,每次清理大约需要 20 根棉签
           ……鼻模用温水清洗后每天佩戴,稍微有一点撑的感觉是最好的,如果


           · 144·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