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46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周内完成相应阶段的所有治疗任务后出院, 因此手术前需要进行诸多
检查和评估,用医务人员的话来说,不同部门“甚至会在忙碌时段‘抢’
病人”,所以在患者们忙碌紧凑的治疗空隙进行访谈存在困难。此外,患
者接受的均为唇鼻和口腔内部的手术,术后进食困难,不能讲话,因此
需要寻找访谈时机,只能在手术前完成访谈。 对于这些挑战,我采取的
策略是尽量在医疗的场景中丰富个案, 对于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参与
访谈的患者家庭,尽可能观察他们在住院期间的治疗历程和行动轨迹,
在医务人员和患者允许的前提下参与具体的诊疗流程, 观察他们的行
动和互动过程,正文中的小白、米亚、苗苗都是这样的情况。对于愿意接
受访谈的患者和家属, 访谈主要围绕如何理解唇腭裂、 自身的治疗经
历、对于治疗知识的看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
和实践等展开。 本文另一类重要的访谈资料则来源于医务人员,他们的
视角和工作经验有效地补充了唇腭裂的医学知识, 丰富了治疗实践的
主体叙述。 考虑到访谈资料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受访的医务人员包括外
科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语音治疗师。 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前提下,
用录音的方式进行记录。
在分析策略上,本文采用了“主题式”“场景式”和“个案式”相结合
的方法来整理与分析经验材料。 由于田野笔记记录的多是医疗场景中
医务人员与患者或照料者场景式的互动过程 (如语音治疗师面对不同
患者的语音训练课程场景、 换药室内伤口护士与不同患者的交流以及
医生的面诊等),因此在主题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注重描述具体情
境与场景: 在什么样的场景下, 哪些主体在讨论关于唇腭裂的什么知
识,什么样的角色具体在做什么,作为主角的唇腭裂患者在其中如何与
其他主体互动,等等。 个案式的方法则主要用于分析访谈资料以及描述
在田野中无法接受访谈的患者家庭之情况。 本文对受访者的治疗经历
进行梳理,同时把田野笔记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比如彼此的相识
过程、团体咨询中的自我表露、住院期间的观察、医务人员对其的描述
与评价等)作为补充,尽可能呈现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生命。
二、 朝向“正常”:作为规范(化)知识的序列治疗
(一)序列治疗的规范化历程
唇腭裂这一疾病分类及相关论述是在 19 世纪西医传入中国后逐
·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