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42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病生活”,更要与治疗过程共生,将漫长的医学治疗日常化为一种生活
                平常(曾凡慈,2017)。
                    在这一过程中, 复杂的医疗实践知识形塑了唇腭裂患儿从出生到
                成年的治疗轨迹;反之,不同主体(包括不同职业和社会角色)的知识体
                系及相互间的碰撞共同形塑着唇腭裂治疗的知识, 医务人员与患儿家
                庭的密切互动触发了新的身体经验与知识建构。 那么,如何理解唇腭裂
                治疗过程中以再造“微笑”为核心而生成的实践知识,它们又如何连接
                起唇腭裂个体及其家庭的生命与生活?
                    本文基于对唇腭裂诊疗过程的在场观察与相关访谈, 首先考察了
                当前唇腭裂治疗实践知识的元主题,即唇腭裂治疗的“规范性”特点;然
                后从身体技术与生活逻辑两个分析维度出发, 说明规范性知识在具体
                医疗场景与实践中产生的不同理解与变形;最后,阐明这些多面的规范
                性知识如何通过治疗的日常化和育儿实践的医学化, 从医疗场景延伸
                到社会生活,从医学知识转变为社会化知识。 由此,本文希望从实践的视角
                出发,重新理解医学知识生成的社会过程,拓宽对于唇腭裂疾病及其治
                疗的批判性理解,深化医学社会学视野下“边缘身体”的复杂性思考。
                    (二)文献评述
                    1. 唇腭裂相关研究:生物医学模式与社会模式
                    随着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方法在全世界的推广,“疾病”框架下的唇
                腭裂研究引发了诸多关注。 这些研究集中在外科学、心理学、护理学和
                社会工作领域, 具体可分为三类: 首先, 研究医学治疗过程及其效果 (如
                Fadeyibi, et al., 2012;Chuo, et al., 2008);其次,探讨唇腭裂的患病体
                验与疾病带来的社会心理影响(如 Moi, et al., 2020; Pisula, et al., 2014),
                包括对因疾病所致的社会污名 与儿 童 自 尊 之 研 究 (Watterson, et al.,
                2013; Berger and Dalton,2009);最后,探讨唇腭裂儿童的父母对于疾病
                的认知以及相 关亲 子 关 系 问 题 (Feragen, et al., 2022; Montirosso, et
                al., 2012)。 这些研究虽不乏人文关怀,但重心仍是唇腭裂的生物学基
                础,旨在改进医学治疗方法,其基本共识是:唇腭裂患者因身体的异态
                而面临更多认知、心理与社会层面的风险和负担,需要依赖生物医学的
                矫正以及家庭与医学的长期合作来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这类以生
                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研究凸显了唇腭裂外显的身体特征, 身体畸形似
                乎理所当然地对该人群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也说明,对唇腭裂的治疗


                                                                          · 135·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