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37
社会·2022·6
论述肩负的是为民族和国家寻找出路的使命(费孝通,2009g:361)。 我
们不能因为他反思自己“只见社会不见人”的论断而忽略其早年学术工
作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费孝通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围绕乡土中国的现代化提出了一
套发展模式,即重新配置亲属感情与桑梓情谊,将其分属在家与村镇
地方团体中,家退回到私人领域,村镇地方团体支撑起地方社会的共
同生活。 这个设想,一方面推演出以村镇地方团体为基础的民族工业
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能够保证对于人性的高度重视,从而规避工业发
展过程中的诸多弊端。 这套社会理论的设想,建立在他对人的主体性
和自觉性的充分承认上(李友梅、耿敬,2020),这让他与当时的“启蒙
者”在理论上发生了明显的分野。 而对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承认,首
先就是对其情感世界的承认。 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是人之所以能够
独立、自主的重要维度(梁启超,2008:138),也是在 这 个 意义上 ,人 才
是主体,才是自觉的。 反过来,情感并不仅仅停留在自我的这个层面。
人能够从自我转向他人, 转向对集体甚至整个人类整体价值的认同,
也正是因为情感。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 费孝通反思了燕大社区研究的传统。 他认
为,当时的世界经济秩序已经形成,随之而来的是跨越地域性的更大范
围内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因此,应该用“社会”(society)概念突破早年的
“社区”(community)概念(费孝通,2009k:242、250)。 但我们也并不能因
此忽视在当下更大的社会流动中重新认识“桑梓情谊”的意义。
总而言之,费孝通有关“桑梓情谊”的论述对于中国当下现代化的
进程具有如下启示:首先,他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地方为基础和重心的
经济发展模式;第二,通过关照到人的“内在世界”,他希望能够有效地
修正基于纯粹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第三,国家的发展应建立在地方发
展的基础之上;第四,为现代性无根的漂泊提供一种本地的根源。 中国
的现代化一直重集体目的,即偏重于强调国家的现代化,个人性的、情
感性的维度始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其实,人的情感应该同样被重视,
因为国家发展终归是要个人幸福,要安置人的情感。 这是费孝通情感理
论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