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41

社会·2022·6

           发病率约为 0.14%(徐婷婷,等,2018)。 从严重程度来看,唇腭裂又具体
           分为唇裂(仅嘴唇有裂隙)、唇和部分腭裂开(嘴唇有裂隙且腭部部分裂
           开)、唇腭完全裂开(包括单侧或双侧)三种(马莲,2011)。 针对唇腭裂
           的“序列治疗”( interdisciplinary team care for cleft lip and palate)方法于
           20 世纪末进入中国,如今该方法在医学界通行的定义为“在先天性唇
           腭裂的整个治疗周期内,组织包括正畸、麻醉、外科、护理、语音、心理
           等多个学科的专门医护人员, 根据患者的畸形程度和各个类型唇腭裂
           患者的治疗时序表,制定有序的治疗计划,并对患者每个阶段的治疗结
           果进行实时动态评价, 修订治疗计划与技术方案”( American Cleft Palate
           Association,2009;石冰、李承浩,2014)。
               现代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目 标 与 理 念 可以 反 映 出 唇腭裂作 为一 种
          “疾病”的特殊性。 首先,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的面部形态畸形,异于
           常人的鼻唇将唇腭裂患儿与“患病”“异常”等污名标签相勾连( Gffman,
           1963)。 对于同时患有唇裂和腭裂的孩子,其发育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出
           现语言和发音障碍,这使得面部的、呈现式身体(外表、形态)与功能态
           身体(发音、语言)密切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于异常身体的想象。
           这种面部形态与身体功能的“残缺”也引发了唇腭裂患者自我与社会
           关系的破坏(黄盈盈、鲍雨,2013;郇建立,2009),社会污名从患儿的面
           部特征扩散至其整体人格,患儿常常被看作“不正常的人”。 以资助唇
           腭裂手术的各大公益项目为例,无论是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还是
           国内“ 微笑天使”“微笑可可”等资助项目,均描绘出了唇腭裂疾病的特
           殊 性 及 唇 腭裂治 疗计 划 的 期 望 和 愿 景———在 通 过 手 术修 复面 部 与 口
           腔内部缺陷的同时,还要恢复“健康”的身体功能,恢复“正常”的面部
           形态,重塑“微笑”。 然而,再造“微笑”不仅需要通过手术重塑外显的身
           体,更重要的是,相关医学治疗还兼顾着引导患儿社会化的义务,帮助
           他们走向未来的“正常生活”。 正如病房走廊上粘贴着的宣传标语所
           示,唇腭裂的治疗是“爱心修复,笑语新声”的实践,这决定了唇腭裂的
           治疗路径需要多个学科、多重角色的参与,有着复杂的治疗目标(涉及
           唇鼻功能、面容、语音等),也意味着治疗过程连接了不同的知识体系
           和主体,不仅依靠医学领域内不同分支(颌面外科、正畸科、五官科、语
           音学、心理学等)治疗者们的长期协作,也有赖于患儿家庭成员的配合
           与支持。 这种长期治疗嵌入患儿的成长过程中,患儿家庭不仅长期“带


           · 134·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