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36
“桑梓情谊”的现代转化:费孝通社会理论的情感维度
义,我们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本乡嘛! 本乡要发展起来,就要吸收知识分
子,吸收他们的科技知识”(费孝通,2009h:207-208)。 这是他恢复工作
之后少有的一次重提桑梓情谊、地方团体和国家团体的关系。 此后,他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到了小城镇建设上, 虽然小城镇建设
的 思 想 正 是 他 对 早 年 乡 土 工 业 思 想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费 孝 通 ,2009h:
471),但“情感”基本被悬置。
正如学界所总结的, 费孝通早年对于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关系
的判断和思考在其晚年进行了调整,转而开始强调两点:一个是家庭在
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一个是从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向“人的心态”(周飞
舟,2017;苏力,2017)。 改革开放之后,费孝通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家庭
的社会作用其实是越来越大了,一个是生产自主权变大,一个是给人一
种基本的保障(费孝通,2009l:109)。 1999 年左右,他又进一步提出“家
庭工业”“家庭小工厂”的说法,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在于两个方面:一
个是作为生产细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是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农
民工可以返回家里, 在生活上得到基本的保障 (费孝通,2009l:503-
504)。 他对于“心态”的重视其实与其晚年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转变是
内在一致的。 他认为自己此前在学术研究上“只见社会不见人”,过分
强调“志在富民”,而忽略了人的“荣辱”。 18 !!
费孝通在晚年转向“心态”还有一个重要背景。 当时西方学者也开
始对中国儒学充满兴趣,费孝通(2009j:65)委婉指出,儒学对于新世界
的道义秩序的建立是有可供借鉴之处的。 他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一再谈
到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百家争鸣而又相容一致, 是因为儒学所奠定的
中华传统文化有一种相容和融合的凝聚力, 他认为,“这种精神力量是
隐藏在群众的生活里的人生态度,也可以叫心态”(费孝通,2009k:296)。 他
也将“心态”解 释 为思想意 识、感情、志 向和爱 好(费孝通,2009l:405-
406)。相比而言,费孝通早年对于“桑梓情谊”、痛痒相关、道义 19 的相关
18. 也就是“聚居在社区里生活的一个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有什么忧喜哀乐?
他们有什么希望和追求? 他们有什么梦? 有什么心事? 这些在我过去的记录中都隐约其
辞,含糊不清,捉摸不准”(费孝通,2009k:257).
19. 需要强调的是,费孝通早年和晚年所讲的“道义”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有关
“桑梓情谊”的理论论述中所讲的道义,更主要的是在强调与经济理性相对的、更注重人
性的一面,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人本位的思想。 而他晚年所讲的道义,是强调
中国与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经济、政治、大众认同三个层面.
·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