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48

再造微笑:实践知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生成

                    序列治疗传入中国并得到正式应用不超过 30 年的时间。 随着国内
                四个大型口腔医院唇腭裂中心和全国唇腭裂协作组的成立, 唇腭裂的
                序列治疗逐步在中国发展,并得以制度化(傅豫川,2017)。 以本文田野
                调查的 W 医院为例,唇腭裂外科在 2006 年以前选派医生到国外进修,
                建立起自己的唇腭裂治疗团队;后来,他们提出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序列
                                                5
                治疗,主张医务人员要“一专多能”, 要求医务人员除从事日常手术与
                护理工作之外,还要学习其他唇腭裂治疗的技能,例如掌握语音评估与
                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生长发育评估等专业知识,并逐渐“规范”详细
                的技术标准与流程。 至今,该团队已经形成统一与标准化的本土化序列
                治疗计划“ W 医院法”———唇腭裂患儿在 1 岁以前进行术前正畸、生长
                发育评估、唇裂手术、腭裂手术以及中耳检查;在 5—7 岁期间,根据病
                情进行语音评估与治疗、唇鼻二期手术、腭咽闭合不全矫正和牙槽突裂
                手术;7 岁之后,则按需求持续进行正畸、心理评估与支持、颌骨畸形矫
                治、鼻唇畸形二期综合整形美容手术及激光祛疤等后期治疗。
                    唇腭裂似乎是客观的疾病诊断,但它被“问题化”的过程是在医疗
                范式的更新中实现的。 中国的唇腭裂治疗的规范知识历经了西学东渐、
                拿来主义、主动改造的过程,在逐渐制度化后才成为于全国范围内推广
                的治疗方式。 序列治疗逐渐纳入正规医疗实践后,其规范性的特征也逐
                渐凸显———序列治疗规定了唇腭裂的治疗需要以外科医生为主导,在
                患儿出生到生长发育完成的十余年康复过程中, 既能获得接近正常的
                面部形态与功能,又能获得正常的身心状态(石冰、李承浩,2014)。当这
                一治疗范式逐渐稳定后,序列治疗也具备了规范化的力量,以此为指导
                的治疗在实践中生成了不同的面向。
                    (二)序列治疗的规范力量
                    当序列治疗作为规范化的知识逐渐走向标准化、 专业化与精细化
                后, 它也具备了规范的力量———基于解剖学基础的生物医学知识定义
                了正常面部应该具备的形态(福柯,1999,2011)。 当问及为何唇腭裂是
                一种畸形时, 外科医生们会回答说,“唇腭裂病人更多是因组织缺失引
                起的不完美,而且是局部的,仅限于唇鼻。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它这些

                5. 根据访谈资料,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国外设置的医疗岗位无法适应国内的需求,
                例如当时国内的医院没有语音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职位,只能选派有职业兴趣的
                医护人员出国进修,回国后“一人多用”,承担序列治疗的相关工作.

                                                                          · 141·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