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53

社会·2022·6

           多次嘱咐,还是维系日常护理与按摩的微信群,护士们都常常使用虚拟
           语气描绘“有效果”的理想状态。基于此,护理的实践知识才能从医院延
           伸到日常生活,当群内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患者看到效果后,更多的新
           手家长才有动力坚持下去。 同时,身体技术的习得过程也是人们不断模
           仿信任者、同路人成功行为的过程(祝璞璞、黄盈盈,2020;莫斯,2003)。
           通过有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 这些护理实践进一步镶嵌于孩子的成长
           过程之中。
               大龄儿童和成年患者虽然 已 经 没 有 了婴 幼 儿 时 期 接 受 治 疗 的记
           忆,但在二期、三期手术过程中还是需要重复这些护理实践。 在按摩期
           间,伤口疼痛、说话与吃饭不便、长期佩戴鼻模造成的外形“不美观”以
           及与人交往时的尴尬都是患者们需要应对的挑战。 但是,这些不便在他
           们的眼中是走向“更完美”的必经之路,甚至是一种磨练意志的身体技
           术。星辰以一种轻松的口吻来形容自己应对术后身体疼痛的方法:“(痛
           的时候)就抓着一个东西,不停使劲捏着去发泄。 有一只手就不停地抓
           腿,不停地抓。 啥也不能碰,只能躺在那,最多脑袋晃两下”。 但是常人
           眼里的痛苦经历对年仅 10 岁的星辰来说则是“勇敢”的表现:“从小妈
           妈就对我说,小时候你做手术从来没哭过,医生说你很勇敢。 所以我现
           在觉得没什么,只要睡一觉就可以了。 术后的疼痛需要克服……反正已经
           经历过了”。 21 岁的梅子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使有不便,“这样能达
           到改善的目的的话,这些经历必然会被慢慢接受的”。
               正是通过学习、监督、坚持、反馈的学习过程,具体细致的护理知识
           才逐渐成为家长们日常实践的身体技术, 专业领域内的医嘱也通过反
           复练习转化为平常的、规范性的身体实践。 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
           这些实践知识被理解为实现期冀的必经之路, 并逐渐内化成为个人的
           毅力与品格。 正如伤口护士告诉我的:“我们这里的孩子都是最勇敢的
           孩子,我时时都觉得自己没有他们那么厉害,那么勇敢。 ”
               (二)“育儿”的语音训练技术

               如果说延伸到家庭日常生 活 的 护理实践 是一 套 改 造 外 显 身 体 的
          “ 愈儿”技术,那么语音训练则是一套以恢复功能身体为目的的“育儿”
           技术。
               腭裂是指因上腭和鼻腔底部没有融合在一起而导致的上腭裂隙。
           多数唇腭裂患儿在 3 个月时接受唇裂手术, 在 8—18 个月之间接受腭


           · 146·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