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20

“桑梓情谊”的现代转化:费孝通社会理论的情感维度

                聚居于市场周围,形成最早的城镇。 涂尔干认为手工业是欧洲资产阶级
                最初的结构形式。 费孝通在《漫谈桑梓情谊》中讲到自己与父亲两代人
                对待本乡的不同态度与行为。 他谈到他父亲早年离乡留学,归国后的事
                业中心都在本乡,办中学、组织县议会、提倡兴修水利。他母亲也在本乡
                创办了名为“蒙养院”的幼稚园。而父亲的孩子里,除了费孝通的姐姐费
                达生之外,四个兄弟全部“飞出了家乡,不再回去了”,他说这就是“一
                般知识分子桑梓情谊的淡薄”(费孝通,2009e:467)。 在《乡土重建》中,
                他提出乡土复员的说法,就是要培养乡土社区里的地方人才,并且能够
                保留和应用,否则地方性的任何建设都是没有基础的;中国原先落叶归
                根的传统就能够起到保留地方人才的作用,即便跃登龙门、留学海外,
                也会将发展本乡视为一种责任(费孝通,2009e:53、57)。
                    “桑梓情谊”首先是指有能力离开乡土的“绅士”“知识分子”以及
                部分的“离地地主”与乡土之间的情感联结,他将这些人统称为“地方人
                才”。 这方面也与他在英国看到的经验有关。 他看到英国都市里退休人
                员到乡村做一些服务性工作的情况, 认为如果中国有专长的人才也能
                够 退 回 到 乡 间 去 , 乡 村 经 济 和 政 治 上 的 重 建 就 有 了 出 路 (费 孝 通 ,
                2009e:49-50)。 此外,费孝通(2009e:55-56)又指出,桑梓情谊原本就是
                乡土中国里人与地的一种普遍的感情的联系,“万里关山运柩回乡”是
                一种突出表现,正是这种联系维系着乡土社会里的有机循环。因此,“桑
                梓情谊”还指所有人与其乡土之间的情感联结。而这两种意义上的“人”
                都与村镇这个地域性地方团体相关。
                    总 而 言 之 , 在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和 涂 尔 干 的 双 重 影 响 下 , 费 孝 通
                (2009e:467-469)讨论“桑梓情谊”的初衷有两个:第一,他不同意吴景
                超关于现代化的观念, 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发展出一条避免乡村衰
                落、城市反哺乡村的道路,而如何重建“人才”对于乡土的桑梓情谊是其
                中关键;第二,批判当时国家对地方团体和文化传统的破坏。 费孝通认
                为,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心理上的情谊(爱国)的产
                生,才会有与国家相匹配的道德基础;国家情谊并不会凭空产生,应该
                将传统中既有的情谊作为基础, 国家团体与地方团体应该是一种有机
                                           5"
                的关系,而非相互对立的关系。 “村镇地方团体”和“桑梓情谊”正是他认
                5. 在这背后其实渗透着费孝通关于现代国家与个人间关系的一些思考, 从他的文字中
                不难看出,他并不认为只有打破家族团体和地方团体、让国家直接掌握个人这一条道路.

                                                                          · 113·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