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107

社会·2022·6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 出 疆 ,又 先 于 其 所
           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 也 为 臣 ,谏则不 行,言则不 听,膏泽不 下于民;有 故 而 去 ,则 君搏 执
           之,又极 之于其所往 ,去 之 日 遂 收 其 田 里 :此 之 谓 寇 雠 。 寇 雠 何 服 之
           有! ”《孟子》的这段话就现实指出了君臣关系中的施报逻辑:君若能待
           臣恩厚有礼,臣为君反服;君若悖德乱礼,残虐臣下,臣亦当待君如寇
           雠。 孟子讲这段话是站在齐宣王的角度进行劝诫的,所以强调君臣关
           系中的施报逻辑。 但作为一种伦理关系,当事者若仅仅视对方的态度
           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情义,那么彼此的恩义、用心也不够稳定深厚,未免
           失之凉薄。 在伦理关系中,作为自处之道,则当有一种“躬自厚于己而
           薄责于人”的态度,朱熹( 1983:290-291)引杨时曰:“君臣以义合者也,
           故孟子为齐王深言报施之道,使知为君者不可不以礼遇其臣耳。 若君
           子之自处,则岂处其薄乎? 孟子曰:‘王庶几改之! 予日望之’,君子之言
           盖如此。 ”

               五、 君臣上下中的尊尊之义

               对于传统政治来说, 在家庭之外民众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有序地
           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尊卑有等的结构体系,相互保养而不相互侵害,
           其纲领性的关系就是君臣。 君臣能够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以利益权势结
           合,也可以以道义相合。 倘若是前者,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其不对
           等的权力关系,臣将难于进谏,君的恣意妄为也常常难免于覆国亡身;
           倘若是后者,君臣有义,以道相合,君臣伦理已经不仅仅是君臣两个人
           之间的关系,而是将君、臣、民统一于治道之下。 君臣有义,对臣来说臣
           当尊君,但尊君当以道事君,以道事君包含着辅政保民的意涵;对君来
           说强调尊贤,尊贤就是尊贤德之臣以助己保养民众。 君臣能够成为一种
           恩义厚重的伦理关系是因为其内在的情感原则是扎根在人性深处的尊
           尊之义。
               首先,“君为臣纲”明确地体现在《丧服》中。 在《丧服》中,臣为君服
           三年斩衰之重服。 君臣之间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臣对君服斩衰,君对
           臣大多是无服的,这种不对等服制的根源不是权位的不对等,而是出于
           臣对君的尊,这种尊敬之心是比拟于子对父的尊敬之心而来的。 在丧服
           制度中,并非位置越卑下的臣民越要为位置尊贵的君服丧服。 臣对君之


           · 100·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